从前, 有四个念书人, 一大早晨到酒楼上去饮酒吟诗。突然望见街上来了一大群人, 本来是个僧人犯了罪, 被官府判决, 给他戴上了木枷, 押到街上游街示众。他们决定每个人吟一句, 联成题目叫《僧人担枷》的一首诗。 第一个吟:“削发还犯罪?”“发”与“法”谐音, 又很合衬, 大家都拍掌喝采。 第二个想了想, 说:“‘出家还戴枷’行吗?”大家都说:“妙啊,妙啊,‘家’和‘枷’谐音, 又和上一句对偶。好句!” 第三个通常只会骗爹妈的钱来花, 念书不多, 满肚草, 哪会吟诗? 现在轮到他, 又不能不吟, 急得他猛抓头皮, 突然瞥见方才升起的太阳, 就勉强应付一句, 说:“日出东山上。” 第四个暗暗叫苦:“ 糟! 糟! 糟!”本来第三句转得离谱, 离题万丈。第四句要来个兜转, 就很是艰巨了。亏得他想了一会儿, 想出一个能够综合上面三句的句子, 兴奋地说:“ 板上晒冬瓜!”大家都猛鼓掌掌, 一齐叫:“好, 仍是这句最好!” 你想, 为什么“仍是这句最好”呢? 本来“ 板上”是指那块僧人戴在颈上的木枷,“冬瓜”指的是那个光溜溜的僧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