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纹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彩。”。“织纹”和“不备彩”揭示了皇后常服的外部特征;“表衣”则提醒我们,清代皇后不但有常服袍,而且还有常服褂的存在。


(作者:房宏俊,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鉴定中心鉴定专家、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培训中心讲授专家、织绣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纵观中国历代服饰沿革,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最具民族特色。满族统治者在未入关前的天命、天聪和崇德年间就开始厘定其冠服制度,及至清乾隆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冠服制度体系。勿庸置疑,清代对冠服颜色、形式、质地、纹样、工艺以及受者身份等的诸多规定是清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冠服制度都无法比拟的。按《钦定大清会典》,皇帝冠服分为礼、吉、常、行、雨五大类(实际上仍有便服一类),皇后冠服则只介绍了平明及和吉服。那么,清代皇后有没有常服呢?为何(会典)只谈及皇帝常服而不提皇后常服呢?清代对皇后常服有何规定,它又是什么样子?按照礼仪对应的原则,皇后应该有常服。但皇后常服作为一个独立的服饰门类一直缺少研究,因此笔者就日常收藏工作所得拟就此文,尚祈方家指正。

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后妃服装有三大类:礼服(包括朝褂、朝袍和朝裙);吉服(包括龙袍和龙褂)褂、衬衣、装衣、肩、各式马褂……便服(包括便袍、便、裤、袄、各式大小坎这些服装历经清代二月裙)百多年的变迁,除人为穿着损坏、虫蛀、鼠咬、霉烂外,还有赏赐、祭奠焚化和赏遗念等多种原因的消耗,其中不乏缺类断档的服装。值得庆幸的是现存实物基本能够反映出清代皇后所御服装的全貌。其分类与定名是根据衣料上的黄封、衣盒上镌刻的名称、衣服上所系黄纸签并综合对照清代冠服制度和织造档案等划分的。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清代皇后常服是存在的。关于常服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凡皇后平时穿用的服装(除礼、吉服)统称常服,即皇后便服就是常服;第二种是将皇后便服中的平袖直身式袍作常服;第三种是将皇后便服中的马蹄袖直身式袍作常服。笔者基本同意最后一种观点。(附点为编者所加,下同)

清代完整的冠服制度决定了清代帝后服装有着系列性和严格的对应性。若按第一种观点来理解皇后常服,势必就失去了清代皇帝与皇后服装种类的对应性特征。假使第一种解释成立,清代皇帝常服所包括的就不只是常服袍和常褂了,同理,清代皇后的服装也就没有便服可言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问题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第二种意见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较多。(中国历代服饰)①一书图5肠、印7彩绘版所示服装就是此种平袖直身式袍。图5肠图版说明是:“皇后常服—百蝶袍展示图(参照传世实物摹绘)”。服装为圆领,大襟右枉,平袖及肘直身式袍(图三)。领、袖及大襟边缘镶饰绦边,在月白色衣服地上饰海水江崖、菊花彩蝶等纹样,袍里为明。图印7图版说明是:“皇后常服—凤袍展示图(参照传世实物攀绘)”。服装为圆领,大襟右枉,平袖及肘,左右开据直身式袍(图四)。领、袖及大襟边缘镶饰绦边且施至两腋下作云纹状,在品月色地上饰长圆金寿字、凤穿牡丹等纹样,袍里为明。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荀同,因为书中对皇后常服的介绍以及类别划分的方法欠妥。通过图版对照现故宫藏品,图岌巧在故宫被称为衬衣,图匆7被称为擎衣。这两种袍式服装均属清代皇后便服。

故宫所藏袍式便服有三种。①便袍:其一为圆领,大襟右枉,平袖及腕,据左右开;其二为圆领,大襟右枉,马蹄袖,据左右开。②擎衣:圆领,大襟右枉,袖长及肘,袖口平且作多层间有可翻下状,两腋下各饰一云纹作装饰,据左右开。③衬衣:圆领,大襟右枉,袖长及肘,袖口平且作多层间有可翻下状,两据多不开,是一种穿在擎衣内的服装。以上几式服装基本均镶饰数目不等的绦边,服装工艺有织金、妆花、绎丝、织暗花、素织、彩绣、纳纱等。

在《中国历代服饰》一书中,作者将衬衣和髦衣作为清代皇后常服展示给读者,并在图版下注明:“参照传世实物摹绘”。对照故宫实物,两图版描摹得非常细致,但给二者冠以常服之称的依据是什么呢?依笔者所见,恐怕就源于该书说明是:“穿常服的皇太后(传世图照)”。这是一张慈禧太后晚年拍摄的燕居生活照片:西太后坐在椅上,梳饰两把头,身穿彩绣花卉平金寿字纹擎衣。此处,《中国历代服饰》的作者的推理似乎是:因为皇太后传世图照穿的是常服,图版是根据传世实物摹绘的,所以两图版所示服装是常服。但是,这一推理却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不知作者据何定名照片为“穿常服的皇太后”。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大批护削弋人物照片,衬衣和擎衣是清末后妃平时经常穿用的服装。作者此处的观点又迁回为第一种“常服”的概念—平常之服即常服,显然犯了一个逻辑错误。衬衣和髦衣出现在清代后期。故宫现存最早的髦衣为道光朝物。笔者查阅了大量清代早中期原始档案,均未发现关于擎衣的记

载,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找到如下描述:“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笔衣给他吧。”②尽管曹雪芹将髦衣的出现时间提前到乾隆朝(成书时间),但笔者仍然认为,曹在小说中描写的服装或多或少地带有明代的痕迹。如:“湘云……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肤褶子”③。郑玄注:“褶音碟,夹也”。这种服装在明代非常流行,在佚名《天水冰山录》④中也有“蓝绸褶子”的记载(这里“褶”音“迭”)。褶子在传统戏曲中亦是必备的行头(这里“褶”音“习”),如“蓝硬素褶子”,(御碑亭》中的王有道、(捉放曹》中的陈宫均穿此服,难怪有人质疑小说《红楼梦》中的服装是不是戏装。由此看来,曹雪芹所说的擎衣与故宫现存清代皇后擎衣是否为同物尚有待商榷。因此,把清代中晚期才出现的服装当作贯穿清代始终的皇后常服未免牵强。

另据福格《听雨从谈》载:“八旗妇人彩服。,有铀子之制,制同凤冠,以铁丝或膝为骨,以皂纱或线网冒之。前如凤冠,施七翟,周以珠旎,长及于眉。后如覆箕,上引犯弯下广,垂及于肩,施五翟,各衔垂珠一排,每排三衡,每衡贯珠三串,杂以瑛填之属,负垂于背,长尺有寸。左右博鬓,间以珠翠花叶,周以穿珠缨络,自额而后,迄通联于后旎,补空处相度稀稠,以珠翠云朵杂花饰之,谓之凤铀。又有常服铀子,则珠翠满饰或半饰,不具珠旎,此与古妇人冠子之制相似也……故宫现存的铀子有多种,外形相同,装饰各异。有凤铀、镶嵌点翠珠石的花铀和光洁无饰的素锢子,其特征与书中记载一致。凤铀用于吉服,花铀和素铀子则是在皇后御常服的不同场合中使用。因此,皇后戴铀子必然穿吉服或常服,若梳两把头,其所御一定是便装。而《中国历代服饰)图印8中慈禧太后梳的恰恰是两把头,更证明所穿为便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穆宗毅皇帝大丧仪中载:“嘉顺皇后以下等位,均百日编素。二十七月内俱素服。如遇两宫皇太后万寿圣节、元旦令节,嘉顺皇后诣两宫皇太后前行礼,俱吉服挂朝珠。前三日后三日均常服。元旦后遇忌辰仍素服,于初五日补穿常服一日……。”⑥以上皇后御常服的场合说明清代皇后常服根本不可能是满身彩色纹饰的博带宽衣。笔者以为,虽然清代皇后御常服的时间、地点不同,但必是于严肃、庄重的场合。总之,皇后的常服具有一定规制,它是一种在一定时间或特定场合可以行使礼仪的服装,并不是不受清代冠服制度约束而可以任意穿着的便服,所以说衬衣和维衣是不能作为常服使用的。

清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载:皇后“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纹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彩。”。“织纹”和“不备彩”揭示了皇后常服的外部特征;“表衣”则提醒我们,清代皇后不但有常服袍,而且还有常服褂的存在。

下面比较一下清代皇帝常服的特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五“冠服”载:皇帝常服袍“色及花纹随所御,据四开,棉、拾、纱、裘惟其时。”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纹随所御,棉、拾、纱、裘惟其时。”显而易见,清代皇后常服与皇帝常服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都无绣工与各种彩色绦边作装饰,均为素织或织暗花纹样的各色常服袍、石青色常服褂。根据清代帝后礼、吉服的名称、形式和颜色相对应的规制,清代皇后常服袍、常服褂的形式应与皇帝常服袍、常服褂的形式基本相同。

由于满族妇女身材较高大,又穿高底鞋,加之她们的衣服有衣被履、长不曳地的特点,所以仅从衣服(尤其是素织或织暗花的衣服)的身长上很难断定是男服还是女服。笔者将故宫藏皇后穿在外面的各种袍、褂做了比较,发现基本是左右和后大开据式(图版四),其据长约在70一85厘米。虽然清代皇帝服装也作开据,但其长度远不及皇后服,只在巧一50厘米之间。因此,笔者断定,皇后常服袍和常服褂应为左右大开据和后大开据式,开据长度也应在70~85厘米范围内。开据的形式和长短是划分男女常服的重要标准。笔者拟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一些实物给大家以较完整的皇后常服的印象。

嘉庆朝石青色实地纱暗团龙纹拾褂,在褂领口处系黄纸签一,正面书:“览石青纱女恰褂一件”;背书:“嘉庆五年二月二十日收包衣昂邦呈。”此褂身长146厘米,两袖通长150厘米,袖口宽23.5厘米,下摆宽126厘米,后开据长81厘米。褂领口缀铜夔金扣一,下留拴系玉质扣扣拌四。在石青色实地纱地上,绞经作暗团云龙纹样。经纬密度为:36x为根/厘米,投影宽度为:.017一0.2x0.32一0.35毫米,经纬线均弱拈。褂里为月白色素纺丝绸。

乾隆朝石青色缎暗团龙纹棉褂(图版四),褂领口系黄纸签墨书:“石青缎棉褂一件,嘉庆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收。”此褂身长142厘米,两袖通长181厘米,袖口宽23.5厘米,下摆宽130厘米,后开据长82厘米。饰银姿金扣五。该褂为石青色八枚三飞经面缎,以八枚三飞纬面缎显暗团云龙纹样。经纬密度为:%x44根/厘米,投影宽度为:0.11一0.13x0.18~0.19毫米,经线Z拈,纬线不拈。该薄施棉絮。挂月白色实地纱暗缠枝勾莲纹里。道光朝银灰色缎暗江山万代纹拾袍(图版四),身长138.5厘米,两袖通长198厘米,袖口宽刀厘米,下摆宽119厘米,左右开据长72厘米。饰铜签金鉴花镂空扣五。该袍为银灰色七枚三飞经面缎,以七枚三飞纬面缎显暗团云龙纹。经纬密度为:108x32根/厘米,投影宽度为:0.佣一0二x0.31一0.32毫米,经线z拈,纬线不拈,袍里为月白色素纺丝绸。

同治朝明江绸暗团寿纹单袍(图版四),身长139厘米,两袖通长乞刃厘米,袖口宽27.5厘米,下摆宽116厘米,左右开据长71厘米。饰铜签金扣四。该袍为明江绸二二尸经面斜纹,以二飞.尸纬面斜纹显团寿字纹样。经纬密度为:麟x28根/厘米,投影宽度为:0.18一0.19x0.34一0.35毫米,经线z拈,纬线不拈。

通过对以上四件皇后常服及现存清历朝实物的比较,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皇后常服褂:石青色,圆领,对襟,平袖,据后开;皇后常服袍:诸色,圆领,大襟右枉,马蹄袖,据左右开。

2.各朝实物证明皇后常服的使用并未在乾隆朝结束而贯穿清代始终。

3.清代帝后常服的纹样从清嘉庆朝开始有所变化,不只局限于龙、凤、翟鸟、又出现了“江山万代”、“汉瓦”、“团寿”等纹样。

4.皇后常服袍两袖均长于常服褂,这与清代马蹄袖的挽起和放下的行礼过程相吻合,说明常服袍的马蹄袖在穿用时翻在常服褂袖口外,常服袍是穿在常服褂里边的。

由于清代皇后没有《起居注》、《穿戴档》,增加了我们对皇后所御服装的种类及应用场合进行调查的难度。另一方面,现在使用较普遍的《钦定大清会典》有两种,一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钦定大清会典);另一种是19男)年11月中华书局在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的基础上参照清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朝四部《会典》修正影印再版的(会典》。这部再版的《钦定大清会典》包括:会典一册、会典图二册、会典事例十二册,由于这部《钦定大清会典》主要源于光绪版本,因此在该会典图中并没有关于皇后常服的图示和说明。但是,在这部会典的事例中却有皇后,皇贵妃御常服的记载.。这不免使人误解清代冠服制度并不太健全,清代前期与后期的某些规制也不够衔接。事实上清代冠服制度极为严格,冠服穿戴时,要同时参照事例、则例的有关记载及祖训等,所以要了解清代帝后常服也要注重参考多方面的资料,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责编: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