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伟人,而每一个有着巨大成就的伟人一定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如此的历史成就,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旦”就是这样的几位伟大艺术家,他们是谁,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努力走到这样的地位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吧。
关于“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时至今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称谓来自于一次观众投票活动。换句话说,“四大名旦”是投票选举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次投票活动,就是为了选举“名旦”。
这种说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有“权威性”,很普遍,也就被广泛引用,有传记作者这样写道:“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全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活动。这完全是一种群众自发的行为,以投票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名伶,结果以得票数多少而定。经过一番角逐较量,梅兰芳以一出《太真外传》,尚小云以一出《摩登伽女》,程砚秋以一出《红拂传》,荀慧生则以一出《丹青引》获得前四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旦(或称京剧四大名旦)。”
实际上,这次投票活动的全称是“为鼓吹新剧,奖励艺员,现举行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顺天时报》1927年6月20日第五版)。也就是说,投票活动主要针对的是“五大名伶”的新剧,并不涉及对他们5个人个人艺术的全面评价。
“五大名伶”是梅兰芳、程艳(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更准确地说,活动规则是要求投票者从5个人所演新剧中分别选出最佳的一出戏。
一个月以后,投票活动结束。7月23日,《顺天时报》揭晓了投票结果。“五大名伶”各自的最佳剧目分别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得票总计1774票;程砚秋的《红拂传》,得票总计4785票;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得票总计6628票;荀慧生的《丹青引》,得票总计1254票;徐碧云的《绿珠》,得票总计1709票。
这次活动,从开始刊发启事,到投票过程,以至最后揭晓结果,都只用了“五大名伶”这个名称,而没有用“五大名旦”。这就造成两个后果:
一、有人因此推断,在这之前,还没有“四大名旦”(或“五大名旦”)的说法。否则,主办方应该用“五大名旦”,而不是以“五大名伶”之名;二、正因为如此,有人得出结论:“四大名旦”的称谓,就是在此次投票活动结束后确立的,即被选举产生的。
很明显,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此次投票选举活动,针对的只是5个人的新戏,并不是评选孰强孰弱。其次,如果“四大名旦”之说是因为此次投票选举活动而产生的,那么也应该是“五大名旦”。
为何漏掉徐碧云而只说“四大名旦”呢?除此之外,如果以得票多少排列,位列第一的是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其次是程砚秋的《红拂传》,然后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接着是徐碧云的《绿珠》,最后是荀慧生的《丹青引》。
假使这次活动的目的确是为了选举“四大名旦”,那么,按照票数,排在前四位的,也应该是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徐碧云,缘何荀慧生最终位列“四大名旦”之一,而缺了徐碧云呢?仅从这个角度上说,“四大名旦”是由戏迷、读者选举产生的论断,就是错误的。
投票选举,是确立“四大名旦”称谓的其中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最终被事实所推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更加没有说服力,不值一驳。据说,在1924年到1925年期间,在军阀张宗昌家的堂会上,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合作了一出《四五花洞》。
这次演出《四五花洞》,梅、尚饰演两个真金莲;程、荀饰演两个假金莲。由于4个人的表演各具特色,艺术水平难分高下,便从此有了“四大名旦”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十分含糊,没有明确到底是由谁最先喊出“四大名旦”这个名称的。
就目前现存资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率先提出来的。依据是:
第一,源于3个知情人的回忆,他们是沙大风的儿子沙临岳、上海文史馆馆员薛耕莘、宁波镇海的陈崇禄。薛耕莘曾经在《上海文史》上撰文,称梅兰芳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的话。陈崇禄则说他曾经见过沙大风的一枚印章,上有“四大名旦是我封”这7个字。
据沙临岳回忆,“四大”其实是借用当时流传甚广的“四大金刚”之名。“四大金刚”指的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内阁大臣程克等4人。有人说,由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朱琴心的名气不亚于“四大金刚”,所以有人称他们为“伶界四大金刚”。后来,荀慧生取代了朱琴心。
“伶界四大金刚”又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沙临岳还说,其父沙大风对“伶界四大金刚”这个称谓颇不以为然。他觉得金刚怒目与四旦的娇美英姿不相吻合,所以提笔一改,改称为“四大名旦”。
第二,上海早年的戏剧杂志《半月戏剧》主笔、专事戏剧评论的梅花馆主(本名郑子褒)于20世纪40年代初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四大名旦”专名词成功之由来》。
尽管他没有明说,但他的论断,实际上从侧面印证了“四大名旦是沙大风所封”的说法。更重要的是,他直接说明“四大名旦”的来历,是因为荀慧生。他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提倡‘四大名旦’最起劲的,不用说,当然是拥护留香的中坚分子。”
“留香”,是荀慧生的号;“拥护留香的中坚分子”,是被称为“白党”的捧荀派。旧时京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捧自己钟情的艺人,甚至为此另组专社专团,比如,捧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的有“白社”,捧尚小云的有“云社”等。相应的,“社”的成员,就被称为“党”,比如,“梅党”“白党”等。
那么,“白党”捧荀慧生,为何要提出“四大名旦”这个称谓呢?
梅花馆主在文章中,很肯定地这样写道:“因为那时的荀慧生,离开梆子时代的‘白牡丹’还不很远,论玩意儿,论声望,都不能和梅、尚、程相提并论,可是捧留香的人,声势却非常健旺,一鼓作气,非要把留香捧到梅、尚、程同等地位不可,于是极力设法,大声疾呼地创出了这一个‘四大名旦’的口号。”著名剧评家丁秉
按照梅花馆主的说法,“四大名旦”初始于 “十七年”,即1928年,也就是《顺天时报》举办“‘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后的第二年。从这个角度上看,说“四大名旦”产生于这次投票活动之后,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它不是由投票选举产生的,更不是由此次投票活动所决定的。
这就是“四大名旦”的由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人民的认可,成为了戏剧史上不可逾越的标致性人物。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6月20日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