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邑诸生,贡入太学。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艺术特色
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别具一种沉静的风神,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
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
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历史评价
《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远,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
王宠的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旷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王宠四十岁即离开人世,许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叹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并不算是书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洁净、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清纯的心灵,也足以令人永远对他喜爱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