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无疑是最为特殊的皇帝之一,她不仅是唯一一位女皇,而且她统治的时间长达十五年,影响深远。关于武则天的评价往往极端分化,有的人将她视作一个残酷无情、专制暴力的“暴君”,而另一些人则赞扬她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将她塑造成一个具有智慧和远见卓识的“伟帝”。那么,这些不同的评价又基于哪些历史史实呢?

首先,从政治手段上看,武则天确实在其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她通过清除异己、镇压反对派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政权。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她被称为“暴君”的说法。例如,她在登基之初便大规模清洗朝中旧臣,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此外,在处理突厥问题时,她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态度,并且成功地打败了突厥人的侵扰,这也显示出她的勇气和果敢。

然而,也有人认为武则天并非完全没有仁慈的一面。在她的统治下,对于民众来说生活相对宽裕,因为经济政策比较积极。例如,她鼓励农业发展、优惠商业活动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国民经济水平。这一点体现出了她的作为一位领导者的另一面,即能够关注人民生活并从中寻找发展机遇。

除了这些具体的手段与政策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人们对于武则天评价上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在唐代晚期,由于连续战乱造成社会动荡,加之当时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交织,使得人们对于女性掌握最高权力这一事实感到困惑甚至恐惧。而到了宋代以后,由于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对于古代女性人物尤其是像汉语中的那些能干女主角这样的形象开始产生新的认识,因此对待同样的事实也有了新的理解。

另外,文学作品如《资治通鉴》、《旧唐书》等文献记录虽然详尽,但由于这些文献多由男性学者编纂,他们通常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审视历史人物,因此难免会有一定的偏见色彩。而现代研究人员通过考古发掘、新发现文档以及更多元化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调整传统观点。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也是决定一个人如何看待某个历史人物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相信只有男性的领导才符合传统伦理,那么他就很难接受一个女人成为皇帝;如果一个人重视实际成效,而不太在意形式上的合适性,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客观地评估武则天留下的遗产。但无论如何,每一种评价都是基于特定时间、地点及认知层面的分析,它们各自都有其真实性,但并不代表绝对真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一部严格按照正史资料编写的传记还是一篇探讨以后的评论文章,都不能简单概括地说出一个确定答案——是否应该把武則天称为"暴君"或"伟帝"?因为每种描述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判断、时代背景及其它多种多样的考虑,只有结合整体情况综合考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以及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关于武則天,我们应当怎样回应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