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书画收藏与爱国情怀的传说

1898年,河南项城的一个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张伯驹。他的父亲是张锦芳,而他则是袁世凯的表侄,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在7岁那年,他便开始在私塾学习,并很快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9岁时就能写出诗来,这让他得到了“神童”的称号。

随后,他和袁世凯几个儿子一起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深造。在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后,张伯驹进入军界,一路担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1927年,他转身投身金融界,一直担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驹前往西安,但不久即致力于文学创作。他曾任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以及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等职。1947年6月,他加入中国同盟,并参与了一系列爱国运动。

解放后的北京,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还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此外,他还担任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等多个职位。

1956年至1958年的几年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许多知名人士遭受迫害,但张伯驹却因其对国家文化遗产的贡献而受到尊重。1972年,由周恩来的推荐下,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而在晚年的他,则继续担任各种学术和文化机构的领导职位,如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等。

1982年的正月初三夜晚,当时已经77岁高龄的张伯驹因为病情恶化被送进医院。这段时间里,即使面对病痛,也没有改变他的坚定信念——将收藏30余年的珍贵古籍及字画捐献给国家,以此作为对民族文化宝贵财富的一份奉献。他最终在这次经历中离开了人世,但留下的精神和作品,却如同永恒不朽的地球上的星辰般璀璨夺目地照亮着我们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