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讲述往事给孩子听:从神童到收藏家,经历与故事
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张伯驹坐在他的书房里,一位老人,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中依旧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他的女儿和孙子孙女围坐一圈,倾听着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样子的?”孙子问道。
“哦,当年我七岁就入私塾学习,那时候我写诗已经九岁了,所以人们都称我为‘神童’。”张伯驹微微一笑,“但那个时代不同于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随后,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袁世凯几个儿子一起在英国人的书院读书,以及1918年毕业后进入军界,并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人的部队任职。
“战争结束后,我转而投身金融界,在盐业银行和秦陇实业银行任职。”他继续说道,“抗战期间,我曾一度去了西安,但最终决定致力于写诗填词。”
战后的生活中,他担任过多个职务,从教授到博物院专门委员,再到参加政治运动,这些经历让他的生命丰富而复杂。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收藏家的篇章。张伯驹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也是一位热爱古代文物的收藏家。他自30岁起开始收集中国古代书画,不惜一切代价,以至于变卖家产或借贷也要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他甚至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把这些宝贝卖掉。在他手下留下的《游春图》、《平复帖》等作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之一。
当年,1956年,他和夫人潘素将三十年的心血所积累的一百零八件珍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份慨志令人敬佩。这批珍品包括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卷》等,都被誉为艺术史上的杰作。而这段历史,被视为对民族文化遗产无私奉献的一个典范案例。
现在,在这个温馨的小屋里,虽然时间已逝去,但那些故事仍然如同活生生的文字,将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小小的人们也有机会聆听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