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汉章:一位文学家与教育者的足迹

在1915至1918年间,童汉章三次踏上了远离家乡的旅程,他漫游于名山大川,过着那被誉为“漂泊诗人”的生活。在1918年的重阳节,他因为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而选择了归乡。回国后,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组织了同学会,还创办了一所图书馆,并且在高安县女子学校担任教职。

192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创作出了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紧接着,在1922年的春节后,他离开家乡前往上海,这一次他为了隐匿行踪,改变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以“白采”(又称白吐风)的名义进入美术专门学校学习。

毕业后的1923年底,童汉章先后担任过教员和编辑工作。在这个期间,他还写成了著名长诗《羸疾者的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1924年的某个时刻,这首诗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了当时文化艺术界的人们心灵。

接下来,在1925年秋天,童汉章受聘成为上海江湾立达学园的一名教师,而到了1926年初,他又应聘去了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当暑假来临时,他决定再次出发去沪杭一带探险,却不幸在吴淞口病逝于船上。他虽然早逝,但留给我们的是无数珍贵的作品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的著作包括《白采的小说》(小说集)、《白采的诗》(长诗《羸疾者的爱》)以及随后的几部作品,如《绝俗我辈楼话》(随笔集)、《绝俗楼诗》(上下册、诗集)等。在1982年,一本收录其选文的全集——《绝俗楼选集》出版,它成为了研究者们探索这一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一个宝贵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