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即海山,出生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是忽必烈的孙子,成宗铁穆耳的堂弟。幼年由怯薛乞台普济抚养,并接受了一定的儒家教育。成宗去世后,由于德寿皇太子的早夭和无子嗣,皇位空缺。在哈剌哈孙等人的支持下,海山被拥立为帝,是为元武宗。

武宗继位时面临着多重挑战。他前任皇帝成宗奉行“持盈守成”的政策,使得蒙元王朝的内部矛盾加剧。经济上,至元钞的大幅贬值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统治造成巨大压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中书省之外设立尚书省,以亲信为核心推行改革。这包括大范围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同时推行考课、筹备郊祀;经济上,他改革了钞法,并发行了新的银钞和铜钱,以平抑物价。此外,还扩大了海运粮数量,加强税收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它们与儒家思想相悖,因此遭到了汉人儒臣的批评。监察御史张养浩曾上书列举十项弊政,其中包括滥封滥赏、刑禁疏松等问题。而许有壬则认为武宗的失政主要在于名爵过分发放、赐予无效资金,以及对宫廷宠爱过度依赖城社。

尽管如此,武宗在位期间仍进行了一些修建活动,如兴建新都和修缮佛寺,但他的统治最终因健康原因而结束,不久便逝世,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他的一切权力,是为仁宗。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一位试图稳定并改善国家状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批评的君主。他的命运,或许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中的冲突与转变,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一时期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