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山海经》中,有一段记载提到了刑天与帝争神的故事。刑天和黄帝在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与帝争神,结果被砍断了头颅,并葬于常羊之山。在那之后,刑天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还操持着干戚来舞动。这段历史让常羊山变得阴云密布,碧空不开,只有时而听到闷雷在山谷间回响的轰鸣声。
陶渊明在他的诗句中提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表达了刑天坚定的精神,即便失去了头颅,他依然继续战斗,没有放弃。
传说中,刑天原本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热爱音乐和歌曲曾为炎帝创作《扶犁》和《丰收》,并且还写了一首名为《卜谋》的诗歌。然而,当炎帝被推翻后,刑天虽然没有立即反抗,但他的儿子和部下却想要恢复往昔的荣耀。当蚩尤起兵反抗黄帝时,刑 天也想加入这场战争,但由于炎帝的阻止,最终没有参与。
最后,在一次战斗中,刑天杀死了一只凶兽,被另一勇士误杀后,他怨恨未平,而胸前生出眼睛、腹部生出嘴巴。他回到部落,将那个勇士杀死,却被人们误认为是一个怪物,因为他对人类造成伤害,所以逃进深山,每晚寻找自己的失去头颅,以解除内心的怨恨。
考证显示,“形夭”最初指的是“形体夭残”的意思,而“无千岁”则是指“舞干戚”,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传抄错误而出现不同版本。在北宋宣和六年,一位学者曾纮提出正确解释,这个误会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才得到澄清。而鲁迅、郭沫若等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刑天舞干戚”已成为一个比喻勇猛将士或战斗之神的情景,而其精神——永不妥协——仍然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