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侠:追寻光明的艺术考古学家
在这片充满历史沧桑与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有一位英雄人物,他用生命和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传承——常任侠。他的故事,如同一篇篇精彩纷呈的章节,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一生。
常任侠,一个名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一段辉煌而又不凡的人生。他是1904年1月31日出生的,在安徽省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长大。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但他内心却燃烧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1922年,他步入了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大门,那里的是艺术与创造力的殿堂,是知识与才华交汇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了画画,也开始了自己的文笔之旅。1928年,他进入了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那里的教授们引导他走进了一座座古老的图书馆,用古典文学与宗教、民俗艺术史来点亮他的思想世界。
1935年的春天,他踏上了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的旅程。那里的老师们成了他的导师,他们教给了他如何用科学严谨的手法去研究东方艺术史。在那里,他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共享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
1936年底,当他回到中国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份坚定不移的情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加入抗日宣传工作,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为民族独立自强发声。
1942年的春天,当战火纷飞之际,常任侠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化教育的事业。他在国立艺专国文教授岗位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激励着后来的学子们,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道路。
1950年代初期,当中国社会正在重建的时候,常任侠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珍贵图书,这是一个小小但极其重要的小动作,它象征着一个时代巨大的转变。而当1953年的夏天,他参加甘肃麦积山石窟考察团时,那些石刻中的佛陀形象,使得他再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一切都让他的心灵更加坚定,对于中华文化的地位以及它应该如何被保护和发展产生了深刻思考。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健康原因,常任侠减少了外出的频率,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精神力量。直到1991年3月5日,即使病榻上的身体已然虚弱,但是那份“愿身作茧永抽丝”的决断依旧如同火焰一般燃烧在心中。此时此刻,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历史角度看待,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男人所留下的,是一条通往过去、现在、未来无尽可能性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结束符号。
所以,我们今天站在这里,不仅是在纪念一个人的生活,更是在庆祝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真理、一种对于正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永恒追求的心态。常任侠,您是否还记得您曾经说过的话:“勤能补拙、俭可养廉”。这是您的一句座右铭,也是您生命中最宝贵的一课。而我,我只想问,您究竟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