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渊源 上古神话 中华创世女神,据考古出土文物遗址及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生殖崇拜生活印迹信息,探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称号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等,史记女娲氏,以风姓,是大地之母。相传为华夏族母亲,创造生命,又护佑生灵免受天灾,被民间广泛崇拜。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七十样东西。她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传说中女娲补天:自然界发生特大灾害,天塌地陷,有猛禽恶兽出来残害百姓,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此外,她制造乐器,如笙簧瑟埙,因此被奉为音乐女神。她还替人类建立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所以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上述三种身份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祀和信仰体系:一是作为上古贤王的人类之母与地母三皇身份;二是作为伏羲之妹兼下任继任者与补天圣女的身份;三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历史地位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母亲。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开展中国史前文明探源重要研究对象。在先秦文献如《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等,以及秦汉以来的《汉书》等,都有关于她记载。

轶事典故 创世传说中,从最初的无形无状到女娲化身,然后到化万物,再到造人和补天,这些功绩都是在没有人的状态中展开。一开始只有无形,无土地,无气息,只有空虚混沌。这时候出现了最早的一丝动静——“混沌”中的第一粒尘埃——这是宇宙初期唯一存在的事实。当这个尘埃变得清晰时,它变成了一个圆球,那就是地球。当地球稳定下来时,一切生物都从它内部产生并扩散开来。而这些生物最后进化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人类。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奇迹和惊奇,同时也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最终仍然成功实现了生命的诞生,并且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及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也有身体化生的内容,这样的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没有一切之前的手段只能使用自己的躯体去创建万物。把她与各国记录中的古代创世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种描述非常普遍,都表示一种从不曾有的初始状态向现存世界转变的手段,用的是自身或其他材料(如泥土)去塑造新世界。这表明这一概念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很大的共通性,而且可能反映了一种更基本层面的真理,即通过自我或者本质部分去构建新的秩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或行为方式。

活态神话 在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关于正月初一至初七每日诞生的动物故事,其中包括鸡狗猪羊牛马这六个动物,每个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男性力量,而马则代表女性力量,因为它们可以承载重量而不会倒下。在一些活态 神话中,还说过女子头发变成了草木,她们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盘古一样改变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这些活态 神话是在当今民间延续着老信仰,也值得人们格外重视,因为它显示出了原先信仰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情景,并且揭示出人们对自然力的理解方式及其变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兄妹关系 伏羲根据他的脚印丈量雷泽的大足迹感应怀孕并生下伏羲,他是一只蛇身的人面男孩。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或兄弟),名叫华胥氏,也就是被称作女希氏(又称蟜氏)的女子。他们之间虽然血缘相同,但却因为走婚而成为夫妻,他们共同管理族群,并一起制造乐器,因此人们又将她们视作音乐鼻祖之一。在某些版本里,他们还会因为亲情而再次结合,使他们成为兄弟姊妹同时也是夫妻,这样的复杂关系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于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定义上的思考,以及当时社会结构下的各种可能性尝试。

陵墓 另外,对于女婉子的陵寝也有多种说法,有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小村落,有指位于河南陕州,有指位于山东济宁,还有指位于河南省芮城等处。但总体来说,其活动地域主要集中在洛阳附近,以今汝水北岸太行山麓为中心,从潼关西起至今山东西部东边,大范围内分布。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确凿证据,因此具体位置仍然是个谜题需要不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