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的野心驱使其对波兰宣战,二战在此时悄然拉开帷幕。1940年,意大利也加入了这场混乱的舞台,与英法进行了一场惨烈的较量。在北非,一场新的战争正在quietly展开,其焦点是英国与意大利之间激烈的争夺。然而,不幸的是,对于英法殖民地地区而言,这一局势日益不利。随着意大利在北非的地位逐渐削弱,德国不得不介入,并任命隆美尔将军指挥非洲军团,以挽回这一危机。

起初,由于隆美尔展示出卓越的战术能力,他成功转换了北非的情势,使得情况变得更加有利于德国。但就在战斗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变动:英国派出了蒙哥马利将军来领导他们的大规模部队。这两位强大的指挥官便在阿尔及尔和托布鲁克附近展开了一系列残酷但又决定性的战斗。在两次埃尔-阿莱梅恩战役中,蒙哥马利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隆美尔则遭遇到了严重失败。

那么,为何隆美尔会败给蒙哥马利?答案并不简单,它涉及到补给线、后勤支持以及各种因素。德国北非军团在阿勒颇前期显著失利,最为明显的是补给问题。在那段时间里,每个月都出现极大的短缺。而且,由于运输困难,他们必须通过昂贵且风险巨大的海上航线来供应自己的补给品,在11月和12月更是无任何进度。此时的情况非常紧张,因为燃油已经变得非常稀缺,以至于必须依赖空运将100吨燃料送往托布鲁克港。而相比之下,盟军因为控制海洋并拥有印度支那等地稳定的供给线,因此几乎没有任何补给上的问题。

兵力方面,当时双方对峙:德意联军总共有6万人,而盟军则拥有19.5万名士兵。此外,在坦克数量上,尽管德意联军共有562辆,但盟军却拥有一千零三十八辆坦克,其中包括各种类型如M3格兰特、十字弓、斯图亚特等,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而对于这些优势所带来的劣势来说,即便是一位天才般优秀的指挥官,如隆美尔,也无法逆转这一局面。

最后,还需要提到的是盟军控制了整个北非的大气空间,从而能够随时提供空中的支援。这一切综合起来,无疑使得即便是在燃油短缺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放弃许多关键资产,最终导致剩下的35辆可用坦克也是被迫抛弃。当这种状况持续数月后,即使是如此精锐部队也无法抵御那些占据绝对优势的一切条件下的蒙哥马莉,将他击败成为了可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