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的权臣与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在三国乱世中凭借多年的斗争和实力,不仅在赤壁大战中遭遇挫折,还占据了长江以北广阔土地。尽管他拥有称帝建朝的条件,但为什么不选择这样做呢?主流观点认为全国尚未统一,孙权和刘备仍抗拒于南方,而曹操之所以坚持奉天子,以讨伐不臣,是为了保持道德上的优势。但这些因素并非主要原因。
真正阻碍曹操称帝建朝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各大名门世家,这些家族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并传承着忠、孝、仁、义等理念。虽然军阀横行,但他们希望维护基本的朝纲伦常,因此支持曹魏,因为它代表了对汉朝效力的延续。
更为关键的是,曹操的一项用人政策,即“不问出生、唯才是举”,这一原则与名门世家的用人理念相悖,而且这种政策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然而,决定性的治国理政人才仍然是从名门世家中产生。这导致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因为他反对这项用人的政策,而非真心忠于汉室。如果曹操建立新朝并称帝,那么放弃依靠名门世家管理天下的模式,让寒门也能轻易上位,将会使得这些名门中的才俊感到威胁。因此,如孔融、杨修这样的人物与此政策存在矛盾,他们无法接受这一改变,即便有些人被杀,也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心态。
面对这一情况,曹操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又难以改变自己的原则,因此选择了放弃称帝。而他的儿子曹丕没有这个顾虑,他首先达成了妥协,与各大名门达成协议,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他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其利益的大规模改革,最终成功建立起新的王朝,并通过九品中正制确立了由名流推荐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远影响,只有到科举制出现后,它才逐渐被打破,为平民阶层打开了一扇窗户。而这些都让予普遍贵族环境以及外部敌对势力的压力给予了太大的局限性,使得霸气如同山河之巨浪般强盛的人物不得不在时代面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