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权臣、曹魏政权奠基人,在三国乱世中凭借实力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土地,足以称帝建朝,但他为什么选择做周文王呢?主流看法认为全国未统一,孙权、刘备南方抵抗,以及奉天子讨不臣,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阻碍曹操称帝建朝的最大力量来自名门世家。这些掌握社会资源的家族坚守忠孝仁义理念,即使天下大乱也希望维持基本朝纲伦常。他们支持曹魏是因为他为汉朝效力,而反对他的用人政策,如“不问出生、唯才是举”。这与他们传承的原则和切身利益相违背。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曹操的手下决定性治国人才多数出自名门世家,他们如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在反对其用人的政策,而非真正忠于汉室。如果新王朝放弃依靠名门管理天下,让寒门上位,那这些世家的培养人才将如何?因此,孔融、杨修等与之合不来的人物无法改变情势。尽管杀掉部分异己,但不能敌得过占据主流的心意。

曹操意识到这一点但又不愿改变原则,所以放弃了称帝。在儿子曹丕继任魏王后,他想要称帝,并首先妥协各大名门达成协议,不再推行父辈的用人政策。他得到了支持并改朝换代后,便推出了符合世家利益的“九品中正制”,这是建立基础而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的制度,只有科举制出现才逐步打破了这种贵族环境和外部压力的局限性。而这个过程,也给予了霸气的曹操太大的妥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