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府城西铁头岭的寓所,原籍徽州歙县潭渡村。13岁随父返回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在金华山中读书期间,他对金石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从萧山倪翁处学习到了“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的画诀。
1870年入读金华山中读书院习绘甚勤。后来,他又在程健行教授下学习四子书及五经,一共学习五年。他还曾在赵经田、应芹生的指导下研习诗歌,并且收集乡里旧闻,以名瓷交换古代书画真迹。
1882年至1886年间,黄宾虹考入丽正书院继续深造。在这里,他遇到了汪仲伊,对他的学术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1887年至1894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到南京、扬州等地居住和工作,这段时间内他对董其昌、查士标等人的山水画有着深刻的研究和喜爱。
1897年至1900年代间,黄宾虹先后担任过教职和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与谭嗣同等人交流思想。此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在上海开设私塾授课,并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美术教育。
1901年的春天,黄宾虹参加了安庆的清苑会,此时他已经是国学保存会的成员之一。他与邓实合作创办《滨虹论画》,并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此外,还有其他多篇文章关于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问题,如《荀楼画谈》、《拯弱扶危》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于中国美术发展的关注和贡献。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治动荡,他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同时也是国立艺术学院导师。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油彩作品《江南风光》、《湖景图》以及墨水彩画像《静物图》,这些作品体现了他晚期对自然之美探索的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1923年的夏天,由于健康问题,他不得不停止绘画,但直到去世前夕仍然保持着与友人的通信联系。在这段时间里,即便身体状况不佳,但他的心灵依然充满活力,对世界保持着开放的心态。这份精神力量,是黄宾虹终身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今天理解他的重要视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