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的历史画卷中,有一幅不为人知的场景:他在希特勒去世时,选择了安静地接受命运。这个决定让人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在纳粹军中的年长将领中,隆美尔被视为一个尊敬的人物,他代表着一种超越战争和军事上的价值。希特勒在其晚年对待隆美尔极尽礼遇之能事,因为他知道,隆美尔在德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难以动摇。
随着二战的结束,以及国内外敌意的加剧,两大政治派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尽管希特勒采取了一些缓和政策,但高级官员们仍旧深受猜忌。而就在刺杀企图最紧张的时候,希特勒变得更加强硬,对下层阶级表示排斥,而到了最后,他几乎掌握了绝对权力。
在720次刺杀企图未遂之前,一群密谋者曾计划拥立曼施坦因,但他们也希望隆美尔能够接管,以免西线战场陷入混乱,并防止敌人获胜。然而,当问及此事时,隆美尔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的责任。”后来,在审讯过程中,上司遭受株连,而隆美尔则遭到牵连。这反映出他既坚定又无情,不够世故。他总是避开公共场合,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只等待着最终走向死亡。
临死前,隆美尔回家与妻子道别,说希特勒已经给予他足够尊重,让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去世方式。这意味着,即使是元帅,也可能因为背叛而受到审判,就像那些切齿欲报复的人一样,他们通常会用钢丝绞断生命,然后留下遗体供人观赏。当民间人员带来执行命令时,他们告诉妻子,如果她丈夫没有背叛,那么不会动手。但是,这句话却触发了某种动机。
面对刺杀案件所带来的打击,他多次提到这件事,只说自己过于天真无邪。当民兵队员前往他的家,将希特勒的话传达给他时:“你只有选择自我毁灭,我才不会动你的亲属或幕僚。”这句话触发了他的决心。他家里储备充足弹药,可以进行抵抗;即便逃离也是可能的道路也被打开了。他激励自己的妻子,最起码要让自己得到国葬的一番殊荣。他请求将葬礼安排在黑森举行,将一切后事料理完毕后,他脱掉身上的常服,用非洲战区穿戴好的制服,将爱犬锁放在书房里,还拿出了宝贵的心灵支柱——元帅权杖,让那份枯萎与自己同行。
当被押送至500米以外的地方时,他请求监视者保留梅塞斯将军及其司机,并分开处理。在汽车内服下氰化钾,一路倒坐车厢尾部,最终平静地离开了世界。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永恒且令人沉思的话题,它揭示了一位伟人的另一面——宁愿安静地接受命运,也不愿成为政治斗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