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春神又被称为句芒,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农业生产的守护者。在先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芒神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 《札记·月令》:“其帝大眸。其神勾芒。”郑玄注日:“句芒,少皞氏之子日重,为木官。”朱嘉注:“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眸氏之子。日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春祀之。”

最初的芒神似乎与鸟图腾有关,被认为是一种区域性的氏族信仰。这一图腾既是该氏族的源头,也是他们保护者的象征,同时主宰着万物的生长与农业丰收。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了更为奇特的一面:“东方句芒,大鸟身人面,以两龙为驾。”这里提到的鸟首人身、骑龙形象显示出春 神以动物形态出现的情况。此外,还有规矩持有的说法,其中便有“素服”一词,这可能表明了他对自然界有一定的管理权力。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角色演变成一个拟人化的人类形象,在民间年画中的表现则是两个笑容满面的赤脚男孩。

在一些文献中,将青帝视作伏羲,又将青帝称呼为“灵威仰”,或许这只是一个称号。而道教流行后,对五帝进行修饰,最终形成了五方五老。在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部《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提到: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其号苍帝,其姓阎,其字开明。”

这意味着青帝不仅有姓也有名,并且拥有“字”的概念,而他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灵威仰”成了他的别名。

除了以上描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 神并非单一存在,而是一个由多个角色的合体构成。一种观点认为伏羲(太昊)与句 芒合二而一共同掌管着东方的大地和生命,与这个说法相吻合的是《尚书洪范》中的记录:

“帝太皞、神句 芒司 之。”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理解,那么伏羲可以看作主管东方天子的身份,而句 芒则成为其下属或助手,从而共同管理着草木和生命的繁衍。

总结来说,即使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也没有统一、一致的情境来定义谁才真正是中国古代汉族中的春 神。不过,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否认那份深厚的情感渴望以及对于自然界美好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共鸣——这些情感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