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对台演讲,南印度阿盘提国的狝猴食村上,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婆罗门的种族,受着当时人民的普遍尊敬。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这个婆罗门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当时国王所拜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的土地、成百的仆役,有权势、有财富,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来叫做那罗陀,是婆罗门国师的第二个孩子。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为后来名声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资聪明、英俊豪爽的人,当初跟随他父亲出家作婆罗门后,就独自到各国参访游历,地方走得多,明师见得多,自然通晓很多的学术,学会了很多的艺能。在外数年,有一天回到故乡,召集村人,公开宣说他认为最高的哲理吠陀论等。

没有出过门的迦旃延,却知道哥哥回来讲吠陀论,也发出通告,将搭起讲台,与哥哥对台同时演说吠陀论哲学,无碍辩才扼要说明,把哥哥听众都吸引过来,一致异口同声评判:“弟弟远胜过我。”然而,这却激起了好胜心重的地主之子,他不服气,一闹就闹到了父亲面前。

怒气冲冲地,他先向做国师的大臣说道:“父亲,请您管教管教无法无天的小子,他实在太丢我的脸,我是一个游学多年的高手难道我还不如他?他偏偏在我演讲的时候,还和我对台拉我的听众!”少年时期的人物,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请父亲原谅,我并不是想超过你,只是我想要了解这几年来,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点成绩?而你游历归来的结果是满腹胜负的心,而我在家中则真心实意地修习这些知识,不必麻烦您管教,我们自己管教自己最好。”

最后,他们共同决定把弟弟送到南方优禅耶尼城附近频陀山阿私陀仙人处学习,以免让他在家,使兄长不能有所作为。而他们的一切努力与争斗,都只是为的是证明谁更优秀,更能掌握和传播正确的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之间不断展开关于吠陀论哲学的问题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真理,并且通过言辞与智慧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事之后,对于兄弟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于知识探索过程中的激烈竞争和深刻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性格特点及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理解上的不同取向。此情此景,让我们反思,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但又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社会环境和亲情纽带而发生交织,从而形成独特的人生轨迹。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一切转化为对生活乃至世界更多深层次洞察,以及如何通过智慧与勇气去影响周围世界,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用我们的能力与热忱去改变世界,同时保持内心的一片宁静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