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立为皇后 伏寿,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立为皇后,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14岁,伏寿15岁,两人相差1岁。不久,汉献帝东归,在曹阳被李傕、郭汜追击打败,他于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与六宫妃嫔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被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她杀了左右侍者,但血液飞溅到了她的衣上。

等到达安邑,由于条件艰苦,他们吃的枣栗充当粮食。在谋诛曹操期间,她的丈夫曾被任命为辅国将军,但最终因为认为政权全在曹操手中而辞职。她对父亲写信,要他秘密铲除曹操,但她的计划未能得逞。

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她的丈夫去世,其子继嗣。她的事业最终以悲剧收场,因为她给予父亲的一封信中有诋毁曹操的话,而导致她被废黜并最终遇害。她和两个儿子的死亡,以及家族百多人的灭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之一。

关于灯笼的成语俗语故事典故: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个叫“燧”的小孩,他非常聪明,却因为家贫无力学习,所以每天都拿着一盏油灯,在街头卖炭来赚钱。有一次,一位尊敬他的老师看到他辛勤地工作,便决定帮助他。这位老师请了一群学生一起帮忙卖炭,并且他们还用自己的力量来照亮整个村庄。当夜幕降临时,这群学生带着燧一起回到学校,并告诉他:“我们今天是为了你照亮道路。”从此以后,“燧”就再也没忘记这个恩情,每当有人问起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他总是回答:“要像我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光明。”

这则故事传至唐朝,有人把它比喻成一个寓言,用来教育人们勤劳自食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燧”的名字也变成了一个常用的成语,即“点灯”,用来形容那些默默无闻却有远大的志向的人们,如同那盏小油灯一样,不懈努力地照亮前方道路。

另外还有一个与灯笼相关的成语俗语故事典故,那就是“提气”。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张涤的大臣,他非常贤明又善良,但是由于自己家的财产很少,因此一直没有机会显露才华。一天,一位亲王听说了张涤的情况,就派人送给他一盏价值连城的大红灯笼作为奖励。此事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当张涤走出门外时,大红灯笼映衬出了他的英姿,使得众人皆惊叹不已,从此之后,“提气”就成为了一种形容人的高昂精神和勇敢进取之意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