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后期,匡衡以其“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成为了传奇。他的祖籍是东海郡丞邑,而他年轻时求学于邹邑羊下村。家境贫寒,父亲是个农夫,但匡衡好学不息,他通过劳作换书籍和学习用品。据记载,他甚至穿墙取光,用邻舍的灯光来阅读。
匡衡勤奋好学,不仅在家庭环境中展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上。他曾经去富翁家做工,却不要求报酬,只希望借阅那位富翁珍贵的藏书。这份执着使得他最终能够从书海中汲取知识,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作为官员,匡衡深受元帝赞赏,被任命为郎中、博士、给事中等职位。他参与朝政,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以《诗经》为依据,为朝廷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汉元帝和成帝时期,他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并且多次上疏提出治国方针,如节俭宫廷开支、选拔人才等。
然而,在权力与贪婪之间摇摆不定时,匡衡也遭遇了挫折。在一次土地争端中,他被免去丞相一职,但由于皇帝对他的旧恩情,最终只是让他退居二线。此外,当宦官石显专权排挤忠良时,尽管 匡衡有过犹豫但未能及时行动,这也成为他晚年的污点之一。
尽管如此,由于他的早年勤奋与卓越贡献,使得匡衡成为了一个楷模。他留下的故事激励无数青年追求知识和理想,即便是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也不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