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神话中,女魃是一位被赋予涝神身份的天女,她是黄帝的女儿,名为妭。在中国古籍《山海经·年夜荒北经》中,有一段记载提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据传说,在蚩尤起兵攻击黄帝时,黄帝命令应龙打击冀州,但蚩尤请去风伯雨师,以暴风骤雨对付应龙军队。为了制止这些年夜雨和大水,黄帝命令女魃助战。

在那场战争中,女魃展现了她的力量,她能够制止自然灾害,让人们得以获得和平。然而,由于她耗尽了自己的神力,最终返回到了昆仑山,只是在世间居住。她本来是一个摈除暴雨大水的女神,却因为得往神力变成了涂湿地面的大水之神。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当农耕社会出现时,大水代表着颗粒无支,因此人们对于她产生了一种恐惧,而不是敬畏。最终,她被迫被送到南方去了,从此物产丰饶的地方再也没有她的踪迹。

后来的文献记载中,那个曾经美丽的女子已经变成一个丑陋怪物,只有三四尺高,有齐肩长发、两只眼睛少在头顶走路像徐风一样平常。这说明,在某些文明发展阶段,当巫术和祓除仪式变得不再重要时,一些文化符号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被新的文化观念所取代或排斥。

总结来说,《山海经》中的女魃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从最初作为一种保护性角色转变成了一位带来灾难的存在,这种转变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力量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以及不同文明阶段下人性的复杂多层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