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经历的关于郑桓公的身份,史籍记载多有分歧。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一说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一说是周宣王之子。在此三种说法之中,第一种说法可信度最大,一般多被采用。关于郑桓公的早年事迹,在史籍中不见记载。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出土一件铜鼎,上有铭文。经专家考证,铭文记载郑桓公早年事迹,他曾率兵迎击进犯周朝边境的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时间大约在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之间。
受封郑国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后来迁居拾地。
治理政绩 郑桓公治理郑国颇有政绩,因此深得百姓爱戴。
担任司徒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왕去世,周宣왕的儿子、郑桓公的侄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由于褒姒宠幸,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加重对百姓剥削,因此百姓怨愤;诸侯亦有叛离之心。
迁国徙民 当时,即因国家将再起祸患,只好另作打算。他询问掌管典籍太史伯:“我到哪里去逃命呢?”太史伯回答:“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于是,他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将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京城,以免遭遇国家危难。
死于国难 周幽 王十一年的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幽 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杀死幽 王,并同时杀害了正在筹划迁移的人物——包括了当时正任司徒的大臣们。这场事件导致了整个中国各个小邦及家族都遭受严重影响,最终造成历史上“春秋战乱”的局面。而就在这次混乱中,也结束了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以及他的政治生涯。但他的故事并未因此而消失,而是在后来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被不断传承和赞美,如《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了歌颂这个英雄人物而写成的一首诗歌,这些都是对他卓越贡献与英勇事迹的一种纪念与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