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早年经历的记载中,存在着多种说法。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说他是周厉王之子,且与周宣王同母;一说他也是周厉王之子,但与宣王异母;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他是周宣王之子。在这些不同版本中,最为可信的似乎是第一种解释,因此这通常被接受为他的出身。关于郑桓公的童年故事,在史书上并未有详细记载。

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被发现,上面刻有铭文。这份铭文提供了关于郑桓公青年时期的一些信息,他曾带领军队抵抗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了胜利,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前812年至前806年之间。

随后,他获得封地成为郑国的君主。在周宣王二十二年的某个时候(大约前806年),宣王将称作“郑地”的土地赐给了他的弟弟,即郑桓公,这块土地今天位于陕西华县东部。当初,桓公居住在名叫棫林的地方(今陕西华县西北地区),后来又迁移到拾地地区。他治理下的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深受民众喜爱。

不久之后,当周宣王四十六岁(即前782年)去世时,他留下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幽王。在幽王八年的某一年(即前774年),当时任司徒的叔父——也就是刚刚担任这个职务不久的郑桓公,被任命为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的人物。作为司徒,桓公展现出了其对百姓安抚和协调能力,以此赢得了民心。此外,还有一首《诗经》中的诗篇《缁衣》,据传赞颂的是为了歌颂这位伟大的领导者而写作。

然而,当时朝政开始混乱,因为幽 王沉迷于奢靡无度、宠爱妃子的生活,不再关心国家事务,而重用一些奸臣,加剧对百姓的压迫,使他们感到愤怒和不安。诸侯们也开始怀疑中央政府,从而产生叛离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局势,意识到国家可能会陷入更深层次的问题, 郑桓公提出了退避方案。他询问负责记录皇家文献的人物太史伯:“既然如此多变故发生,我应该逃向何处?”太史伯回答道:“只有黄河以东、洛河以南的地方适合定居。” 桓 公进一步询问:“为什么?” 太史伯解释道:“那里的邻近国度,如东虢国及郐国,它们都贪婪好利,不亲附百姓。如果您如今要求住在那里,那些国家看到您现在拥有权力,将轻易分配给您土地。而如果您真的搬过去,那些地方的人将成为您的臣民。”

听闻这些建议后, 郑 桓 公决定向南迁移,让家人以及重要财产前往五座城池,其中包括由虢、郐两国提供的地盘。这种安排被称作“寄孥”,意思是在两个其他国家间设立自己的京城。这使得 郑 桓 公能够建立起新的根基。不久之后,他命令原有的居民也跟随迁徙至新址。

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即当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打幽 王的时候,大概是在 周 幽 王十一年的某一年(即 前771 年),尽管遭到了攻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在骊山附近杀死幽 王后不久,一同遇害的是 郑 桓 公及其家族成员。当这一切结束之后,其儿子掘突继承父亲的大业,并成为了著名君主——鄭武公,被誉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