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历史中,郑桓公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君主,他的生平和早年经历由于史籍记载存在多种说法,这其中包括他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或同母弟,以及可能是周宣王之子的说法。尽管这些说法各有不同,但最为可信的版本通常认为他是周厉王之子,作为周宣王异母弟的地位。
关于郑桓公的早年事迹,在古代文献中并未详细记载直至1980年11月,一件铜鼎在陕西省长安县被发现,上面刻有铭文。这份铭文揭示了郑桓公曾率军抵御北方猃狁部族,并取得胜利,时间大约介于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至二十二年(前806年)之间。
随后,在周宣王二十二年的某一年,郑桓公受封成为郑国的建立者。他最初居住于棫林地区,但后来迁移到拾地。在治理国家方面,郑桓公表现出了不俗的政绩,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此外, 郑桓公还担任过司徒职务,在这一期间,他对全国土地和户籍进行管理,对民众安抚赢得了他们的心。此时期,《诗经》中的《缁衣》便被视为歌颂他的作品之一。
然而,当时的情况变得复杂,因为周幽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加重了百姓负担,而奸臣虢石父也获得了权力。因此,不仅普通百姓,而且诸侯们都开始怀抱叛离的心思。面对这种局势,郑桓公预见到国家将再次陷入危机,所以提前计划好逃往其他地方。
有一天,他向掌管典籍太史伯询问:“如果我要逃亡去哪里?”太史伯建议,只有洛河以东、黄河及济水以南的地方可以安全居住。理由是在那里邻近东虢国和郐国,那里的国君贪婪好利但不亲附百姓,如果请求居住,他们很可能会轻易提供土地。如果成功定居,那些地方的人民将成为他的臣民。而当时祝融家族虽然功劳巨大,但在 周朝没有兴盛起来,而楚国却是一个强大的后裔。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周朝衰落,将会出现几个强盛国家,其中包括齐、秦、晋和楚四个民族。
基于太史伯的建议,以及对未来趋势的一番考虑, 郑桓 公决定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以东,并成功从虢郐两家借得五座城池,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不久之后,他下令居民原封地搬迁,以确保新领土上的稳定。此举,被称作“寄孥”。
然而,最终,由于申侯与犬戎联合攻打镐京以及杀害皇帝与其他贵族人物中的一个事件,最终导致他丧命。但即使如此,对于他的统治能力以及对人民的情感支持,都留下了一定的历史评价,如司马迁所述,“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