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经历的具体情况在史书上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可信的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的说法。关于他的早年事迹,在古籍中几乎找不到记载,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出土的一件铜鼎上的铭文才揭开了他的秘密。他曾率领军队与北方部族猃狁作战,并取得了胜利,这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的间隔时间。
后来,他受封于郑国,并且成为建立郑国的君主。在治理郑国期间,他颇具政绩,深得百姓爱戴。在周宣王四十六年的某一年,他被任命为司徒,这是最高的官职之一,是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的人。作为司徒,他对待民众和国家进行了安抚,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获得了一些赞誉,如《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了歌颂他而写成的。
然而,当时期的情况并非太平无忧,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对朝政漠视,而重用奸臣虢石父,加剧了对百姓的剥削。因此,百姓怨愤,同时诸侯也开始有叛离之心。面对这一局势,郑桓公预见到国家将会再次陷入危机,所以他提前做出了准备。
有一天,他向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询问:“我该逃往何处?”太史伯建议,只要不越过洛河东边、黄河及济水南边,就可以找到一个安居之地。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相邻于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但这两个国家贪婪好利,因此很难得到他们的地盘。而如果他能够请求住在那里,那么这两个国家会轻易分给他土地,因为人们都尊敬他。
随后,有人建议前往西方,但太史伯认为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合长久居住。而当有人询问哪些国家将会兴盛时,太史伯回答说,大概会是齐、秦、晋、楚四个国家。这也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历史上的功绩或特殊原因,使他们有可能兴起。
基于这些信息和建议,郑桓公决定迁徙他的百姓到雒邑以东,而得到同意后,他派遣儿子掘突带着丰厚礼物去借地于虢郐二君,最终成功获得五座城池作为立足点。不久之后,便下令原来的居民迁徙至新的地点,以确保安全。此外,还有一段关于晚年的故事显示尽管如此,由于申侯联合其他力量攻打镐京,最终导致周幽王被杀害,以及同时杀死了正在京城等候的事务处理结果使其死亡;此后,被拥立为新任君主的是他的儿子掘突,即著名的大型政治家兼军事指挥官 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