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郑桓公这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生平早年经历因史籍记载而多有争议。三种说法纷争不休,一说他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一说同母兄弟;又有一种认为他乃周宣王之子。在众多解释中,第一种论断最为可信,被广泛认可。关于他的少年时光,却在文献中寥寥几笔。
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被发现,上面刻着铭文,这些文字记录了郑桓公早年的英勇事迹。他曾带领军队迎战北方边境猃狁部落,并取得了胜利,这段历史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受封与建立国度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赐给弟弟郑桓公,以此建立了郑国。起初,桓公居住于棫林(今陕西华县西北),后来迁移到拾地。这位君主治理国家颇具政绩,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司徒之职责
当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即周幽王时,桓公被任命为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在这份职责上,他对民众安抚,赢得民心。
《诗经》中的赞歌
据说,《缁衣》便是为了赞美郑桓公而作。这首诗歌表彰了他的贡献,为后人的传唱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迁徙与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褒姒日益受到宠幸,而朝政渐行无常时,不仅百姓怨愤,更有诸侯叛离之心。面对这样的局势,察觉到国家再起祸患的可能,郑桓公开始另寻出路。他询问太史伯:“如何逃避这般变故?”太史推荐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地区,因为那里的虢郐两国贪婪好利,但其百姓并不亲附。此策让桓公决定向南迁移,与楚国保持距离,因为祝融的后裔即将兴盛,对于弱小的郑国来说,将是一大威胁。而当时祝融正值高兴氏火正时代,其功勋足以影响未来,但在尧帝之后并未显赫起来,只留下遗产楚国。不过,由于虚弱衰落的大 周朝,将会导致各个强大的诸侯邦兴起,其中包括齐、秦、晋及楚四大家族,他们都有辅佐尧帝或其他先祖的大功绩,从而预示着这些地方未来必将繁荣昌盛。
迁徙计划实施
于是,在得到同意后, 郑桓 公派遣儿子掘突带上丰厚礼品前往虢郐二君借地,最终成功获得五座城池作为新居所在地。这标志着 郑 桓 公 的立足点已经稳固。当消息传来,他命令原来的居民开始向新的领土迁移,将重要财产和家属安置在京城附近——今荥阳市襄城区——成为历史上的“虢郐寄孥”。
悲剧结局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当申侯联合缯国内联军犬戎攻打镐京杀死幽 王 后不久,又同时遇害的是身处困境中的 郑 桓 公。在他的逝世之后,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继承者,所以他的儿子掘突被推举成为了新一任的领导者,即著名的 郑 武 公 。
对于这段历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评价,如司马迁《史记》提到:“封三十三岁,而百姓皆便爱之。”另外 司马贞《史记索隐》则写道:“厉王之子,因得封于郑。代职司徒,使缯衣咏述。”最后,“虢郐献邑”、“祭祝专命”等词句也反映出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评价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