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商末时期的贤大臣,其名声远播于殷商末年。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他深受百姓爱戴,却遭到了昏君纣王的排斥。《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他的光辉形象:“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他不畏强权,对纣王的暴政进行了坚定的批评和反对,但最终因其勇敢而被迫流离失所。
在周武王克复殷都之后,为表彰商容等忠臣贤人的品德,《礼记·乐记》记录下了这一历史事实:“武王克殷反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这不仅是对商容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所有有正义感、敢于斗争的人士的一种鼓励。
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他的故事并不多见,最著名的是出自《韩诗外传》的逸闻:当年他曾经执着羽、籥,跟随马夫欲以礼乐教化纣,但最终未能成功。此后,他隐居太行山中。在周武王即位后,他被认为是不适合担任三公职务,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诤谏,并且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他拒绝了周武王赋予他的高位,这也显示出了他的内省能力和清醒认识自己的局限性。
因此,当人们提到“主掌礼乐的大臣”,无疑会想到这样一位能够坚持原则,不畏强权、同时又能深思熟虑自己能力与责任之间关系的人物——古代社会中的一个典范。尽管历史上的确切信息有限,但通过这些零散资料,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一个角落,以及那些渴望真理和正义的人们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