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殷商末年的大臣,以其贤明和忠诚著称。商容曾经担任主管礼乐的职位,他不仅精通礼乐文化,更是受到百姓爱戴的政治家。然而,商王纣对他怀有猜忌,最终将其废黜。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这表明了尽管商容深受民心所向,却遭到了纣王的排挤。据说,这是因为他屡次直言进谏,对抗纣王的暴政,最终惹怒了这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周武王克复殷朝后,为表示对那些在历史上保持忠诚与正义的人士的尊重,便特别表彰了商容。在《礼记·乐记》中提到:“武王克殷反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这意味着周武王不仅恢复了比干、箕子的名誉,还要以此作为示范来推崇 商容等忠臣。
但值得一提的是,《韩诗外传》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版本。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商容想以礼乐教化纣而失败后隐居太行山的事情。此事在古籍中的其他部分并未被证实,但它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官方记录的视角,即一个大臣对于自身能力不足和勇气缺失的自我反省。
最终,当周武王邀请他出任三公时,尽管他的才能和地位都足以配得上这样的荣耀,但由于自己的过往经验(即无法教化纣),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能力与勇气评价低下,所以坚决推辞。他认为,没有能够真正改变时代,并且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因此自己并不适合担当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段故事体现出了一个君子的修养,即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图虚名或物质利益,而是选择远离世俗尘嚣,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