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曾任广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广西省监委常务委员。著名教育家毕业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门下。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与师范教育。1930年受广西省教育厅委托回广西主持创办省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广西师范大学),1937年创办桂林师范学院(现为桂林教育学院)与梁漱溟等合称“八怪”。解放后任广西区司法厅厅长等职。译著有《近代教育家及其理论》《欧洲新学校》《近代西洋教育发达史》等。

1911武昌起义后,受影响,毅然剪掉辫子,回灌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习,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读书。在该校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陶行知的器重下,他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1922年毕业后即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并次年到重庆,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他编写话剧《education救国》,上演后影响很大。

1924年先到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员兼申报馆青年副刊编辑,再次到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此时他参加了青年党。在1925年的秋天,他应聘回廣西省任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这是他在廣西省工作期间的一個重要職位轉變,也标志着他的职业生涯走向高峰。

随后的几十个月里,他在各个岗位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对乡村教学改革的深刻理解。他不仅推崇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堂”理念,而且还将其融入实践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率和应用能力。

此外,他还倡导“兼容并蓄、学求、自由”的办学方针,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也都是学生,因此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帮助别人提升自己。这一思想深受当时许多人的喜爱,并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培养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培养理念。

然而,由于他的这些做法引起了当时政府官员们的不满,他们担忧这会威胁他们的地位及控制权力,最终导致唐现之离开桂林師範學院。此後,他转而担任其他职位,如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自治區第一圖書館館長等。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被撤销司法廳廳長职务,并安排至自治區政協從事文史資料研究工作。但是在1979年的政治清算中,其名誉得到了恢复。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但也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以及无数被历史铭记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