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古的渊源,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它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中。另外,《五运历年记》也记录了其化生万物的情形。而在《中国哲学史》教材中,这两段历史资料被引用来讨论是否存在反映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的问题。
教材中提到:“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从这点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上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虽然晚些才被记录下来,但内容产生应该在很早之前,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本土观点认为,盘古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在河南、山东等地区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其中一个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的例子表明,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时代,从而否定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理论。王晖先生近期发表文章提出,盘古是上 古中国土地神“亳”的音变,并且否认了盘古作为一个地位最高、时代最早的大创世主神这一观点。
此文对我们提示的是,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寻找盘古神话的根源,以及重新将其纳入史学考察范围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正如王文中总结过,关于盘固来源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本土说”和“外来说”两大主要观点。“本土说”的支持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种方法是将“盤瓠”与盤 古联系起来,而实际上,“盤瓠”最初并没有开辟天地、创造万物这样的能力或成就,如吕思勉和常任侠等人的看法。李福清已经指出了这些基于音转证明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往往并不符合事实,所以结论可疑。
第二种方法则利用近现代甚至当代收集到的民族学和民俗学材料来探讨原来的文化背景。这类方法面临更多挑战。而持“外来说”的学者们则通常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如果三国以前没有这个故事,那么中国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解释天地生成?谁又是开辟世界的大神?
双方研究人员在使用基本史料时,对史料来源追查不够深入,使原本有限的信息定年不清、意涵未能充分挖掘,从而影响了对这个故事流行历程正确理解。“本土说的支持者除了王晖先生新的见解之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盤 古来自苗族的人民中的 “盤瓠” 神话,比如苏时迁《爻山笔谈》中的记载,以及夏曾佑《中国旧事通鉴》的注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作者试图通过比较分析,将这两者的关系建立起来。
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盤 古来自於 《山海經》的烏陰(烛龍)傳說,這一点由顾颉刚和杨向奎提出的見解支持。此外还有刘起教授根据不同文献进行研究,他认为這種論點需要更加廣泛地探討,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上的創世紀念與創始人物之間複雜關係。他認為,在漢末唐宋時期,因為東皇太一的地位逐漸下降,所以為一個新的開辟大神出现提供了空间。但即使接受印度宇宙觀念后,也無法取代中國固有的氣化宇宙論觀點。在宋明以後,這個傳說似乎並沒有成為普遍共識,而是在學術界引起了一系列爭議與討論。
然而,无论哪一种立场,都无法忽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文化交流互动带来的影响。在考虑这些因素之后,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或简单化的答案能够完全解释这样复杂的话题。此外,还需进一步考察不同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并评估各个角度下的真相与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