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是宋朝第十四位皇帝,也是南宋第五位皇帝。他的父亲是绍兴府山阴县人赵希瓐,而他自己则被誉为历史上的明灯。

在嘉定十五年(1222年),赵昀被立为沂王嗣子,并赐名贵诚。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他被立为宋宁宗皇子,并更改名字为昀。当时的权臣史弥远拥立了他作为新一任的皇帝。早期在位的十年的时间里,赵昀几乎完全依赖于史弥远来处理国家事务,他本人则更加专注于理学研究和声色享乐,这段时期也因此有了“端平更化”的称号。

在端平元年(1234年),随着蒙古军队入侵金朝,南宋与蒙古达成联手灭金的协议。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场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使得南宋国力大受削弱,同时也给予了蒙古一个进一步进攻南宋的借口,从而引发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对抗。

晚年的赵昀因醉生梦死之生活而失去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他去世前夕,对朝政感到懊悔,不幸的是,没有任何医生愿意接受他的求救。在景定五年的冬天,他最终离开了人间,只留下一份深刻反省的心结。而他的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成为了后人的赞扬之词。

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明灯”的不是仅仅因为他统治期间曾经短暂地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而是因为无论是在政治还是个人品质方面,他都曾闪耀过光芒,即便是在后来的岁月里,那光芒逐渐消散。但正如那盏灯塔所做的一切,它照亮过迷雾缭绕的大海,让那些航行者知道方向,以及即将到来的风暴和安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