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为非作歹、干掉正统太子而自立为“合法继承人”的次子或幼子的皇子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通常具备流氓的性格特征。这类人物几乎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极端的行为。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会表现出这种流氓性格?而且,这种性格的人往往能够成功地成为“后太子”,我们通过几个熟悉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秦朝的扶苏和胡亥,就是这样一对兄弟。起初,胡亥对大哥扶苏是毕恭毕敬,但随着赵高的蛊惑,他变得心怀叵测,最终竟然杀了自己的长兄。大哥扶苏虽然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选择,但他仁慈过度,优柔寡断,而小弟胡亥却凶狠残忍,与秦始皇更相契合,从精神上讲,更接近于其父。

同样地,在隋朝,杨广与杨勇也是这样的关系。杨广作为五毒俱全的流氓赢得了父亲的心,让他夺取了皇位。而杨勇尽管直率宽厚,却无法与弟弟竞争,因为他的品质不够成熟,不足以与流氓匹敌。

李世民也曾经面临这个选择——要么干掉自己的亲兄弟,要么让自己失去一切。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巧妙地安排了一场反击,将大哥李建成打败,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戏,而不是单纯的一次冲动行动。他不仅具有高超的手腕,还能够得到“迫不得已”的美名,即使是在杀害亲兄弟之后。

从人才角度看,这些人物呈现出的游戏规则似乎是不符合逻辑的情况:明明应该由才能更强者胜出,但是实际上能力较弱者却能夺取权力。这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浑者通吃”,即只要你够狡猾、够聪明或者够无情,就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生存下来。英雄和流氓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他们所追求的是不同的东西:英雄追求正义和荣誉,而流氓追求权力和利益。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角色最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游戏中获胜,无论这场游戏是关于力量还是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