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被视为“后太子”的个体,他们在权力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共性之一,就是敢于冒险和犯错。这一特质往往与流氓性格相呼应。那么,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会表现出这种性格呢?而且,这样的性格又是如何帮助他们成功地成为“后太子”的呢?通过几个熟悉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
扶苏是胡亥的大哥,在秦朝虽然尚未形成儒家提倡的长兄为父之道,但长幼关系依然存在。起初,胡亥对大哥扶苏是恭敬有礼,但随着赵高的蛊惑,他开始图谋篡位。在这个过程中,胡亥流氓本性的暴露无疑成为了与大哥之间斗争中的优势。与之相比,大哥扶苏过于仁慈,对事物优柔寡断,因此一个小流氓轻易就能击败了他。大哥扶苏虽然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的候选人,但胡亥却更接近秦始皇那种残暴嗜杀的本色,从灵魂和精神底色来看,他们是一拍即合。
然而,如果从才华和能力来看,胡亥只是不够称职。他进行了大清洗,将亲兄弟十二人除尽,并实施严厉刑罚,但是他无法达到其父那样既残忍又雄霸天下的水平。因此,尽管杨广(隋朝)也是一名五毒俱全的流氓,而杨勇则缺乏足够的流氓特质。但杨广因伪装得当并能下黑手,最终夺取了皇位。而李世民(唐朝)在干掉大哥李建成时,也使用了类似的策略,不过他的操作技巧远胜于前两者。
李建成的人品和脾气与杨勇相似,都较为直率、宽厚,而二弟李世民则超过了杨广。他不仅在玄武门的事变中以高超的手段干掉了亲兄弟,还得到了史学家的赞誉,即便是在蓄谋已久的情况下,也被描绘成了迫不得已的情况。在整个过程中,只见到二弟排兵布阵,却没有看到大哥军队的一点踪迹。
从才能角度竞争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反向游戏规则。如果我们把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位置非偷即盗的话,那么那些最擅长偷窃或盗窃的人,如胡亥、杨广等,就自然成为太子的首选。具备流氓特质的人们能够灭掉自己的兄长继承帝位,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浑者通吃”是一个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个游戏规则。在封建社会舞台上,只有英雄和流氓才能真正自由奔放,而良民或仁者的生活只能局限于笼罩他们的小世界里,不敢跳出牢笼寻求改变。
这其中,“英雄”与“流氓”的角色不断交替,以成功论英雄,以失败唤醒 流氓。当天子的评价涉及到这样的角度时,其实稳定坐在宝座上就是检验唯一标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无论是否坐稳皇位,要成为伟大的君主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英明决断,同时还要避免走极端路线。但对于那些能够成功篡夺帝位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都会被视作具有某种特殊能力或者机遇,比如那份独有的智慧或者运气。不过,有时候人们也会将这些人物归类为拥有某种特别品质——无畏心境,以及对权力的执迷不屈态度。
总结起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自己的道路的问题。当你必须做出艰难抉择时,你会选择哪条路径?答案可能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信念以及你内心深处渴望实现的是什么。而对于那些想要掌握权力并驾驭它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达成目标,因为在这个充满复杂情感和政治利益博弈的地球上,没有简单明确的事情可言。你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