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开国之初的历史,任何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都梦想着四方宾服。朱元璋登基时,就派出使者向日本传达两点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日本不仅未能如愿而来,还竟然将使者杀害。这份耻辱让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发动军队征服日本。在面对朱元璋的威胁后,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礼相待,但在回信中巧妙地表达了强硬态度。
那么,为什么小小的日本敢于冒犯大明?这与两次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末年,当时中国是日本心目中的榜样。而随着元朝建立,一直到忽必烈发动海上战役试图征服Japan,都遭遇了台风阻挡。通过抗击蒙古,Japanese人增强了自信,对中国也不再盲目崇拜。
尽管百余年后汉族复兴成功,但新生的明朝在Japanese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从此之后,在他们看来,大明不过是继承中华文明的一种形式,而非真正的源头所在。
朱元璋长久以来视Japanese为“无道民为贼”的笑柄。但是、日本则坚持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华夏文明的大业。大明与Japan之间紧张关系日益升高,只差一步便可爆发战争。不过,无论如何,在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的情况下,Japanese当权者始终坚定立场,不肯退让。
探寻更深层次,我们发现:Japan政府之所以能够如此镇定,其原因远不止两个方面。此外,他们还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即估计到大明皇帝不会像之前的大汗们那样进行远征,因为那样的军事行动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而且,从未有过一个能够有效控制海洋力量并成功征服岛国(如Japan)的伟大帝国,因此,这个掌握着Japan半壁江山的人物相信,那些只是空谈,并没有实际意义。他放出了这样的信息:“你若真想打仗,就别停手”,这是他对大话压人的回应,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安全表示担忧。
果然,如同他们所料,尽管Japan多次藐视,却仍然只有空口号,没有实际行动。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促使Jian Yu Chang 不敢轻举妄动,也许是因为怕被神风攻击,或是害怕重蹈覆辙;或也可能是在韬光养晦中寻求一种平衡态势。一旦过去,那么就再没有机会去尝试一次全面胜利。
最终,在留给我们记忆中的铁券书籍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段文字:“规定 Japan 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 Japanese 的答复中找到了面子—既然 Japan 称我为“天朝”,自称臣子,我也就宽宏大量,不再追究杀死我的事情了。这是一种看似宽厚实则无奈的情形—我不打你,你也不要惹我。大约在那个时代,大清与 Japan 之间虽然力量悬殊——大清比 Japan 强得多,但是从双方角力的气概上已趋于平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