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便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责令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他们不仅未能获得朝贡,更遭遇了残酷的命运——被砍头。面对如此羞辱,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坚定的态度回应。这封信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着强硬立场。小小岛国敢于杀害大明使臣,这与两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仰慕之对象,但随着南宋灭亡和蒙古入侵,加上抗击元军的经历,让日本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对中国也不再有盲目崇拜。在百余年后的明代,与汉人的复兴相比,在日本人眼中,大明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朱元璋视日为“国王无道民为贼”的笑话,但对于他来说,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丑。而对于怀良亲王而言,他认为自己拥有比大明更大的资格继承中华文脉。大明与日本之间剑拔弩张,只待一触即发。但当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迫时,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

探究这些深层原因,我们发现:怀良亲王之所以保持冷静,是因为他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上力量有限,没有成功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因此并不担心战争结果。他相信虽然本土实力不足以战胜大陆国家,但也料定大明皇帝不会做远征军都难以完成的事,所以这只是一种空谈。而基于此观点,他用同样的方式回敬:“放马过来,我不怕你!”果然,不久之后尽管日方继续不敬,大明皇帝仍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韬光养晦,并最终规定将其作为“不征之国”。

看似宽宏大量,却实则无奈—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 明时代中日力量虽悬殊,但从双方角力的气势看已趋向平衡。此举反映出,即便权力悬殊,也需要双方维持一种心理上的均势,以避免冲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