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赵祯,原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由刘氏所生。早年历任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至中书令。在天禧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在乾兴元年,即位为帝,当时他才十三岁。

在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她去世后,赵祯开始亲政。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文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第一次“宋夏战争”,经过三年交战,最终签订了“庆历和议”。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去世,在位四十二年,为北宋最长统治者之一。他善于纳谏,对待反对的声音总是宽容且开放。在晚年的政治改革中,他试图解决土地兼并、“三冗”现象,但由于反对势力的强大,这些改革很快就失败了。

虽然如此,这次改革还是为后来的变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文化方面,他擅长书法,有《御制集》一百卷,并有诗入《全宋诗》。他的盛世得到了史学家赞誉,被认为是一位“守成贤主”。

在家庭生活方面,由于三个儿子早夭,他不得不多次更换储君,最终选择了濮王赵允让的孙子作为继承人。当他去世时,全京城都举行了盛大的哀悼活动,不仅士民,也连乞丐与小儿都参与其中。这表明他在死后仍然深受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