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诗云然,但理论往往不等于实际。一个王朝若有圣明君主,则能牢牢掌控时局和权势;但昏庸君主出现,即使连续几代,也会让帝王权威面临旁落的危险——甚至连自己能否保住皇位都未知数。唐朝便是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高宗李治。这次权力交接虽无血腥,但李治能登基,为何呢?原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早已贡献了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皇位或许轮不到李治。

接着来看唐玄宗之后的是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他私自称帝,不经玄宗同意,这几乎等同篡位。他后来的继位者,如代宗李豫和德宗李适,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斗争,但麻烦也不小。比如张皇后曾想除掉太子,这中间宦官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自代宗、德宗之后,宦官在帝位更迭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昭宗之后,便迎来了最后一位帝王——哀帝 李柷。他并不是宦官拥立,而是在奸臣蒋玄晖扶持下即位。而蒋玄晖又岂止是普通人物,他是朱温的心腹。在朱温派他杀害昭宗后,他假传圣旨,将此职授予了哀帝。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姿态,因为这只是被动接受而已,没有自己的能力去做决策。而最终,在朱温除掉所有对抗力量后,他取而代之,最终导致了唐朝灭亡,并进入五代十国混战时期。

因此,我们不得不提两名关键人物:一为自立为帝的肃宗,一为信任宦官至极的德宗。在前者的时代,由于缺乏对军力的控制,加上宦官凭借个人努力获得恩泽,他们虽然有实力干预政治,却无法长久稳固其地;而在后的时代,由于信任过度加强,使得这些宦官逐渐拥有军政大权,对帝国乃至单个皇子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肃宗开始直到哀帝,被拥立或篡夺成为一种常态,每一次更替,都伴随着更多不可避免的地变故。这正体现了在晚期的唐朝里,无论是谁登基,只要他们不能有效地掌控国家机器,那么他们所坐上的宝座其实都是摇摆欲倒的情景。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末日之前,那时候一切都已经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呢?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 唐纪五十一》、《新唐书·卷二百八· 王守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