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用膳之物,简直像是给死人上供一般。与我们今日的三餐迥异,它们在时间和形式上各具特色。一日两餐,通常安排在清晨八点和傍晚两点左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两顿饭就没有变数,因为皇帝可以随时通过传召所谓的“加餐”,以享用各种糕点、汤羹以及来自四方进贡的新鲜水果。这或许有点类似于现代都市白领下午茶时光。
但是在宫廷中,即便是如此称呼,也要转化为“用膳”,连“开饭”也成了“传膳”。此外,没有人能够预知哪一天皇帝会突然心血来潮地要求非正式时间的用膳。如果等待得太久,就可能面临严厉惩罚,因此御膳房中的厨师只能让菜等主人,而不能让主人等菜。
尽管如此,由于御膳实在是难以下咽,早在康熙时代,就有了皇帝不每顿都吃御膳,而改为食后宫内人的“小灶”的现象。这也如同婚姻生活中常见的话语:“为了让丈夫多留在家里,包括王后在内的后宫妃嫔们开始竞技烹饪。”当然,让那些不会动手做饭的娘娘们成为美味佳肴创造者是不切实际的事情,更常见的是从民间搜集美食秘籍,然后由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而且,在清朝,无论皇帝是否食用御膳,那些剩余或未被选择的一定有另一项重要使命——赏赐。在这样的制度下,即便身处高位,也无法真正自由自在地享受美食。而慈禧吃一只鸡蛋竟然要花费2两银子,而普通百姓1两银子可以买到150个鸡蛋,这样的差距无疑揭示了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最后,《食在宫廷》、《末代皇帝秘闻》这样的书籍提供了一种窗口,让我们窥探了曾经统治中国千年的君主究竟如何过日子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面对日常饮食问题时所遭遇的心机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