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日落西山。英雄张士诚,面对绝望,独自一人坐在房中沉思。目光飘向着燃烧的齐云楼,他的心中似乎有千言万语。在这最终的时刻,他拿起带子准备上吊自尽。正当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之际,一位老将军李伯升接到徐达的命令,对张士诚进行了紧急寻找。他巧妙地发现了前主人的悲惨状态,并迅速解除了他的死亡危机,将他从悬挂中的身体拉了下来,泪水涟涟地劝说:“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随后,徐达立即将张士诚押送到了建康途中,他始终坚持在船上绝食,不吃任何食物。这场景充满了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当他被送往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出了一个使者李善长去劝降,但张士诚并未屈服,而是愤怒地反击,使得两人几乎发生冲突。
夜幕低垂之下,当人群安静无声的时候,张士诚终于完成了他的决定。他以一种壮烈而宁静的声音结束了一切,这种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份深刻印象——即使在失败和困境面前,也能保持着一颗男子汉的大气。
对于吴地的人们来说,他们记住的是一个宽厚仁慈、赋税轻薄的领袖。而那些诽谤他的言辞,不过是空穴来风,没有丝毫真实性。尽管有官员贪污,但他们并不残暴,也没有滥杀无辜,更不会像明朝那样,以极端的手段压榨百姓。
相比之下,在朱元璋看来,只因为人们使用过张士诚,所以他们就成为了他的敌人。他用沈万三家租金为依据,加重税收,每亩土地需要支付七斗五升的小麦,以及几年的时间内消灭了吴地区的地主大户们。明朝史料记载道:“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苏州地方人还一直怀念那位曾经轻徭薄赋、仁德如山的领袖,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悄悄为他点香,用“九四香”这个名字,这实际上是一个秘密纪念仪式。
仔细推敲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即便被俘虏,也难以预测朱元璋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可能是在寻求那种臣服于自己脚下的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之前许多同样试图抵抗但最终失败的人物都已经死去,现在抓住一个活口让他臣服,就像是给自己带来了某种满足感。但遗憾的是,这位英雄心志坚定至极,不愿意屈膝称臣,最终遭到了老朱愤怒的一棍打烂尸体,然后分尸喂狗。这一举动,再次展现出老朱残忍的一面。本文摘自《大明朝另类史》,作者梅毅,该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