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名字曾经被嘲笑,但最终却成为了辉煌。是仪,字子羽,是北海郡营陵县人。在三国时期,他是一位吴国官员,以刚正不阿、清廉奉公著称。
早年间,命运的风浪让是仪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当时郡相孔融戏谑他的氏姓,说它像民无上之意。这一侮辱让是仪深受打击,但他并未因此低头。后来,他将自己的氏姓从“仪”改为“是”,这也成为了一种对自己命运的抗议和自我提升。
建安元年,刘繇任命张英、樊能与孙策军对抗,但结果并不如愿。此后刘繇再次率领太史慈与孙策交战,也落得个败绩。太史慈虽然被俘,但最终转投孙策。而刘繇战败后,依然坚持己见,这份执着让他不得不迁居至会稽。
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儀迎来了新的机遇。他不仅获得了孙权征召,还被授予骑都尉之职,负责机要事务。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当孙权与吕蒙商讨伺机收回荆州时,是儀积极备战,并且支持吕蒙的计谋,最终他们成功了这一计划。
之后,在襄樊之战中,是儀作为忠义校尉,与孙权一起讨伐关羽。他还曾因拒绝接受部队指挥而受到尊重。这份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让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越发显赫。
黄初元年,当孙权定都武昌,是儀被任命为裨将军,并封爵都亭侯。他以身作则,不仅教导公子们读书学习,还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在黄龙元年的四月丙申日,即日曹天下江山大变,一代伟人——孫權登基建立吴国,而是儀留守武昌辅佐太子孙登镇守,同时也加封为都乡侯。
嘉禾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后,为修复两国关系,is 仪出使蜀汉,并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吴国后,他担任尚书仆射,对待政事总管诉讼事宜。一系列荣誉和责任,让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在家族内部储君问题引起矛盾的时候,is 仪勇于提出建议,即便面临巨大的压力。他始终秉持正直,不畏强敌,以一种高洁的心态生活下去。即使当时典校郎吕壹频繁检举朝中官员,只有is 仪没有受到牵连,这也是is 仪品格的一大展现。当刁嘉因为错误告发而陷入困境,只有is 机构立明白无私,因此《资治通鉴》将其列为“宁死不诬人”的义士之一。
到最后,is 机构去世前夕,将遗嘱留给家人:简朴生活,无需奢华葬礼。这一切,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简约、节俭、诚实。如果说有人想了解历史上的一个隐逸者,那么is 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