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独自思索。齐云楼的火焰映照着他的脸庞,他心中的忧愁似乎随着夜色的深处而加剧。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投下了绳子准备上吊。就在这危难之际,旧部李伯升赶到现场,将他从绝望的命运中挽救出来。李伯升悲痛地劝道:“九四英雄,你还怕死吗?” 但张士诚坚定地拒绝了任何妥协的道路,被押送至建康。在路途中,他坚持不吃饭,以抗议自己的屈辱。
到了建康后,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去劝降,但张士诚对此怒不可遏。当夜,他趁人不备,最终完成了自己选择的方式——自尽。虽然他曾经拥有强大的军队和胜利,但内心却充满懦弱;当他被俘时,也展现出了辞职无悔、屈服于命运的大丈夫风范。
对于吴地的人们来说,张士诚以宽厚仁慈著称,他对待民众严格而又公正,对赋税轻松,对百姓宽容,因此人们怀念他的治理方式。而那些指责他的明朝史书,则被视为狂犬般吠叫,没有什么实际根据。
然而,这位昔日大将下的属下确实存在贪婪和腐败的问题,但他们并不残忍,也没有滥杀无辜,更不是那种为了私欲而不择手段的人。此外,由于吴地富饶,即使官员有钱欲也不过是小题大做,不会像某些历史上的暴君那样横行霸道。
相比之下,朱元璋对吴人的恨意可见一斑。他利用沈万三家租金作为依据,加重赋税,使得每亩土地需缴纳七斗五升粮食,并且在短时间内几乎消灭了吴地的小户农民。这一点甚至让明朝人贝清江记载下来:“三吴巨姓……数年之中,一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苏州居民仍然怀念那段轻徭薄赋、仁德昭彰的年代,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都会烧香祷告,那个时候并非真正纪念的是“九四”这个名字,而是为了表达对过去时代的一种向往和敬仰。
分析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当老朱抓住了一名活生生的敌将(即张士诚),如果对方能低头认输的话,那一定是个令他高兴的事情。但老张并未如此选择,而是继续保持独立,不肯求饶,这可能触动了老朱的情感,让他感到失望。不料,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只要看见敌人膝盖弯曲表示投降,老朱就认为是一件令人满足的事情。但面对一个既不同意投降也不愿求生的人类体验到的恐惧与沮丧最终爆发成了憤怒与破坏力。在这种情绪驱使下,最终导致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老朱命令分尸喂狗,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表现其权力的无边界以及无法言说的愤怒。这场景透露出了一个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古代政治斗争中的野蛮与残酷本质。本文节选自《另类的大明朝》,作者梅毅,该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