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独自思索。齐云楼的火焰映照着他的脸庞,他心中的忧愁似乎随着夜色的深处而加剧。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准备了绳子和梁木,想要上吊自尽。但就在这个时候,旧部下李伯升接到了徐达的命令,急忙赶来寻找张士诚。在半空中蹬腿求救的一幕,让李伯升深感悲痛,他哭泣着劝说:“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徐达迅速将张士诚押上了船只,用水路送往建康途中,张士诚一直坚持绝食。

抵达建康后,被押送到中书省,在那里朱元璋派出李善长去劝降,但张士诚对此大骂,使得两人几乎动手。当夜fallen之际,趁人不备之机,张士诚终于完成了他的人生最后一刻——上吊自尽。昔日以强兵与胜利为傲的他,在被俘虏之后却显露出内心的懦弱和坐失良机;但在面对死亡前,他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男子气概,不屈服于敌人的压力,也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

对于吴地人民来说,张士诚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大人物,他对待百姓宽松,对赋税政策也相对轻缓,因此吴人对于他的怀念至今仍然浓厚。而明朝历史上的许多指控,都不过是“狂狗吠人”的无稽之谈,并非事实。尽管当时官员可能贪婪,但并非残暴无情,即使如此,也不会像朱元璋所做那样,无孔不入地加重税赋,将吴地的小户农民基本消灭干净。

反观朱元璋,那些恨意源于他无法容忍吴国因为支持过張氏而成为威胁。他甚至用沈万三家的租金作为依据,将征收额度提高至每亩七斗五升,并且通过几年的时间,把小户农民几乎全部消灭掉。而贝清江在其著作中记载:“三吴巨姓……数年之中,便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苏州居民至今仍怀念那段宽松惠泽的时代,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举行烧香活动,以纪念那个曾经让他们生活更好的大人物——“九四”。

仔细分析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当老朱抓住一个活口时,其心理状态难以预测,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是真正希望对方投降。不料,这位名将直到最后都没有向对方低头,最终遭到了老朱的手段极端惨烈处理:尸身被棍击烂后分尸喂狗。这场景透露出了老朱的心理状态,从此可见其手法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