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孤独地坐在室内,良久凝视着齐云楼的大火。心境萦绕,他决定投身于梁柱之下,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当此刻,旧部李伯升接到徐达的指令,开始寻找失踪的将领。在偶然间,他发现了主公张士诚正蹬腿欲死,便急忙上前解救,并哭泣劝说:“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徐达立即命令将张士诚押送至建康。

途中,无论是船上的日夜还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绝食为他带来的最终安宁。在建康中书省被扣留后,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去劝降,但张士诚愤怒拒绝,与对方几乎动手。当夜,在人声稀少之际,张士诚终于实现了自我结束。

曾经拥有强大军队和战绩辉煌的时候,张士诚内心却怀抱懦弱,不但错失良机,而且对自己的一生都感到无奈。而在被俘虏后的最后时刻,他以坚定姿态面对死亡,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男子汉所应该有的样子。

对于吴地人民而言,张士诚是一个宽厚仁慈、赋税轻薄的人,他们深爱着这个领导者。然而,对于明朝史书中的多种批评,我们只能认为那些都是空穴来风,不近情理。他的属下确实贪婪,但并非残暴,也没有滥杀无辜,更不会做出刮尽一城三尺之地的荒唐事。

相比之下,即便是朱元璋,也无法容忍吴人因为与张氏有交往而受益。他用沈万三家的租金作为依据,加重了赋税,让每亩土地承担高达七斗五升的粮食,每年把吴地的小农基本消灭殆尽。明朝史学家贝清江记载道:“三吴巨姓……数年之间,都贫或亡,或死或逃,无有一存。”苏州民众一直怀念那段轻徭薄赋、仁德昭彰的年代,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假借烧香敬拜地藏菩萨,其实是为了纪念“九四香”——原名为張九四的人物。

仔细分析这一切,看似老朱只是想要见证一次臣服于自己脚下的景象。但老張毕竟是个倔强的人,一点也不愿意屈服,最终遭到了老朱愤怒的手段,被棍子击打至尸体破碎,再分尸喂狗。这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权力背后的残酷本质。本文摘自《大明朝另类史》,作者梅毅,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