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看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的头几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顺治帝的长子、长女是这类中人,康熙帝的头六个子女都在4岁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儿和头三个儿子也是殇逝的,乾隆帝的长、次女及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9岁,嘉庆帝的长子和长、次女均于4岁以前离开他们的父皇,道光帝的头六个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到成年,咸丰帝的长子亦是幼殇的。上面提到的就有25人,占殇逝总数的一半强。死去这些婴幼儿出生时,他们父亲年龄都很小:顺治帝15岁得其长女;康熙帝14岁做了父亲,其所夭亡之六个孩子全是在18岁以前被他生养;雍正帝所殁之三人,是他17岁那年出世的人;清朝前七位皇后共产育21人,但到了咸丰时期,这一数字锐减至仅3人,其后同治与光绪两位皇后则完全没有留下血脉。
他的存在及其遗胤数量之间,有着一定关系,如顺治身故时只有24岁,如果能延续生命可能还会添不少家族成员。但也不必然如此,因为咸丰26才华横溢,有载淳为妻,却在五六年内失去了再添后嗣能力。这只能说明因健康恶劣,他未能承担起作为君主应有的责任。同时,也表明国力不足也使得皇权虚弱,从而影响了国家整体运作,使得臣民们对未来感到忧虑,这种忧虑加重导致了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这又进一步证明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若国力衰败,则无力励精图治;反之,无力的励精图治,又难以维持国力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像咸丰与同治那样过度纵欲,本身就是早早走向死亡,而带来的结果是遗腹轻微或根本没有留下后代。
7位皇子的80名贵妃所生的孩子,每个人平均只给予了一点点爱意——1.8次怀孕。而且可以看到,那些最喜欢某些妃子的男人往往会产生更多孩子,比如雍正大姐以及允祉母亲荣妃各自生6个孩子,以及怡亲王允祥三兄妹由敬敏嫔高氏产下的连续性繁殖。这些现象表明,对于某些特定妃子的宠爱,或许是一段时间内的情感专注,都可以增加她成为繁殖中心的地位,从而提高她的生育率。
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多配偶制社会中,被宠信或者宠幸较久的人可能更容易得到机会来生产更多继承人的这一点极为重要。这也意味着,一部分因为特别受欢迎或受到特殊关照的人们,在家庭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她们不仅拥有更多机会,也因此自然地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实际上的更多传宗接代机会。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情境下,不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不同,而她们对于帝国未来乃至整个历史进程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们通过婚姻政治网络,与其他贵族之间建立联系,为自己的家族争取资源,并通过这种方式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