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起来很硬气,但由此也可知咸丰本人的历史水平。在此之前,唐太宗、唐高宗就曾经多次因为关中闹饥荒而跑去洛阳就食,高宗本人更是死在了最后一次的洛阳行中。咸丰之后,唐玄宗也多次上演逐粮戏码,之后的德宗时期,长安再次出现大饥荒,这次情形更加严重。许多禁军士兵因为缺粮甚至开始上街乞讨。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隋唐的皇帝(武则天的情况暂且不论)不干脆“釜底抽薪”,直接将首都迁往洛阳呢?老是整这种“长安——洛阳”两地游不嫌太麻烦了吗?
公元543年,西魏与东魏在洛阳北部的邙山爆发大战,结果宇文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于是,他不得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靠着府兵制,本身人口、经济实力远落后于高氏政权的宇文氏,在短短三十多年间,就迅速灭亡了北齐,并统一了北方。这其实有些类似秦朝。
另一方面,一般农民则免去了服兵役的责任,所以不会耽误老百姓的耕作,也避免了全民征兵制带来的危害,即便打仗国家经济也能得到正常发展。
道理在于,府兵制诞生在乱世,其能够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自愿性,而这种自愿性存在前提,则是均田制与土地公有制。而这种兼并一方面是特权阶级存在,还有一方面则是经济发展自然结果,即小农经济本身脆弱性的必然结局。
在隋朝及唐前的前期,大部分地区的地主经济较为发达,由国家掌控土地并不多,而这些地区出于稳定的考虑,不进行强硬改革。但关陇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地主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土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可以相对稳定维持均田制度。
隋朝府兵来源史料有缺,但唐承隋制,可以由唐朝的情况来一以贯之。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全国折冲府共有566处,其中关中、陇右、河东三处加起来共有443处,比四分之三还多。这说明关中及周边地区是府兵主要来源国以兵立既然隋唐以府兵立国,那么也就不怪乎咸丰宁愿做个逐粮天子,也不愿意放弃关中的位置而冒然迁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