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独自思索,他望向着燃烧的齐云楼,心中似乎有所盘算。随后,他迅速投下带子,准备上吊自尽。正当此刻,旧将李伯升接到徐达的指令,不断地寻找张士诚,最终发现了他的身影,在半空中挣扎。他急忙上前解救,并且哭泣着劝说:“九四英雄,你还怕不会保全一命吗?” 徐达立即命令将张士诚押送至船上,由水路送往建康。在这段旅程中,张士诚坚持绝食不吃。

被押送到建康后,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去“劝降”,然而张士诚却大骂起来,他们几乎就要动手。当夜里,在人声鼎沸之际,趁机逃脱的机会终于来临,张士诚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曾经拥兵百万、占据胜利果实的时刻起,就有内心懦弱的一面,没有抓住关键时机;而被俘虏为敌人的时候,却展现出不屈不挠、绝食自杀的情景,这也许是一种真正的大丈夫气概。

对于吴地人民来说,张士诚以宽厚仁慈著称,加重赋税轻缓,因此吴人对他怀念无量。而明朝书籍中的多种批评和指责,更像是狂犬吠叫般虚假多端。虽然其属下的贪婪和纵容是存在,但并非残暴,也没有滥杀无辜,更别提对吴地富庶进行大肆剥夺。反观朱元璋,对于吴人仅因他们与张士诚有关而感到愤怒,他利用沈万三家租薄作为依据,将赋税加重至每亩七斗五升,而且通过数年的时间,把吴地的小型土地所有者基本消灭干净。明朝史料记载:“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或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苏州地方居民一直怀念那段轻徭薄赋、仁德施行的年代,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他们会为了纪念昔日主公,即便托名为地藏菩萨,也会举行“九四香”的活动,以此表彰过去的恩情。不过仔细分析,如果真的如我所言,那么老朱已经掌握了这一点——如果能见到对方低头求饶,那定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但是老張却是个倔强的人,不愿意求生,只是在死亡之前留下了一份遗憾给历史。不幸的是,这份遗憾触动了朱元璋的心弦,让他愤怒到了极点,最终让李善长用棍子击打他的尸体,然后分尸喂狗。这一幕,从此展示出了老朱的心性。此文摘录来自《大明朝另类史》,作者梅毅出版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