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一位曾经被称为“民无上的”名字的人,他就是北海郡营陵县人,是仪。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中的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忠诚的品质,为东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说,在他的早年,郡相孔融嘲笑他的氏字,说它意味着“民无上”。这让年轻的是仪感到非常不快,他决定更换这个让人联想起低等身份的名字。于是,他将自己的氏改为了“是”,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普通人的身份。
后来,为了避免战乱和混乱,刘繇派遣张英、樊能率领部队对抗孙策,但最终败给了孙策的大军。这场失败之后,刘繇带领太史慈与孙策对峙,但也因为计谋而大败。太史慈被俘并投靠了孙策,而刘繇战败后,迁居到了会稽。在这里,是仪遇到了新的机会。
建安五年,当孙策突然去世时,由于他未留下儿子或兄弟作为继承人,所以权力空白。但是,这个空白很快就被填补,因为曹操表举的是儀为讨虏将军,并任命他为会稽太守。这样的重用,让是儀有机会深入了解江东的情况,并且成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是儀不仅参与了诸多重大决策,还直接影响了一些关键事件。他支持吕蒙提出的收回荆州计划,对于襄樊之战期间关羽部队遭遇洪灾也是一个关键人物。而在讨伐关羽的时候,他担任忠义校尉,与孙权一起讨伐关羽,最终帮助他们取得胜利。
魏黄初元年,当孟获向曹休求和时,是儀被派往皖城作为诱骗曹休的一环,最终成功诱导曹休走进陷阱,被吴军打败。此次胜利,也加强了他的地位,被升为偏将军,并负责朝廷外的事务以及诉讼事宜。
黄龙元年四月丙申日,当孙权登基建立吴国时,是儀留在武昌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他不仅受到尊敬,而且还因其清廉奉公而闻名。当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后,他出使蜀汉,以礼貌周到完成任务,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并担任尚书令副手处理政事。
然而,在长子死去后的继承问题上,因储君问题产生矛盾,这引发了朝中大臣分裂成两派,一部分支持新立的太子,而另一部分则支持鲁王。这段纷争中,是仪依然保持着平衡,不同待遇对待两个储君,上书主张二宫应有所抑制,以确保国家稳定。他坚持认为鲁王应当镇守四方,为国家提供辅助力量。
至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是仪身上那份刚正不阿、清廉奉公的品格。他拒绝接受别人的恩惠,从不经营家财,即使衣食也不追求奢侈,只要简单便足够。在病重前夕,他甚至要求简朴遗体葬礼,没有豪华棺木,也没有特殊服饰,只希望像平常一样安葬。这一切都反映出他高洁的心灵和超凡脱俗的情操。一生中的每一步,都彰显了他的忠诚与勇气,使得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册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