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他的身份从“是仪”转变为“屈原”,这样的改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在东吴国度,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心,为国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建安元年,刘繇在面对孙策军时战败,被迫迁居到江东。是仪跟随他一起来到了这里,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他开始了自己的新篇章。在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但他的遗志并未消散,而是在孙权手中得到了继续。是仪不仅受到了孙权的征召,还被重用,被授予骑都尉之职,负责机要事务。

在建安二十二年春,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是仪积极备战,并给出了重要建议。他支持吕蒙的计谋,这个计谋最终帮助东吴成功地收回荆州。在襄樊之战中,是仪作为忠义校尉,与孙权一起讨伐关羽,为胜利作出了贡献。

魏黄初元年,孙权定都武昌,是儀被授任裨将军,并封爵都亭侯。他拒绝了孙权想要授予部队指挥官职位,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是统率军队的人才。此外,他还参与诸葛亮去世后的出使蜀汉任务,以及处理朝中的储君问题,都展现了他不可或缺的地位。

是儀以刚正不阿、清廉奉公著称。他坚持正义,不轻易诬陷人,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也能保持自己的立场。这份品德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义士。而他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出一种高尚:衣食简单,不求富贵,却能救助贫困者,这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值得尊敬的事情。

最后,在病重之际,他留下遗嘱要求简朴待死,这样的举止更显其高洁无比。他的一生就像一幅画卷,从改名到功成名就,再到晚年的淡泊自守,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