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宁愿饿肚子也不迁都洛阳:邙山之战考量社会稳定
隋朝的皇帝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意迁都洛阳,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社会考量。据说,中宗的决定与他的妻子韦皇后的恋家心态有关,她不愿意离开故乡,因此让巫师编造了一个谣言,说往东走是不吉利的。中宗相信了这个谣言,这表明他对历史知之甚少。在此之前,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因为关中的饥荒而逃到洛阳求食,而高宗最终在一次这样的行程中去世。
随后,唐玄宗也多次进行过“逐粮”的行动,而德宗时期长安再次出现大饥荒。当时的情形更加严重,一些禁军士兵因为缺乏粮食甚至开始上街乞讨。终于,当地方上的粮食抵达京师时,德宗紧张的心情才得以缓解,他兴奋地跑向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我父子得剩矣。”这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感。
然而,我们不能不问为什么隋唐的皇帝没有采取更直接的手段,比如将首都迁移到洛阳?公元543年,在邙山发生了一场大战,西魏与东魏交锋,但宇文泰遭遇惨败。这使得他不得不团结一切力量,最终迅速灭亡北齐并统一北方。
府兵制是宇文氏成功的一部分,它结合了农耕和战斗,使国家能从农民中选拔家庭富裕且体格强健的人作为士兵,不给他们提供薪水,只需自备物资。而一般农民则免除服兵役,可以继续耕作,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此制度在乱世诞生,并依赖于人们自愿性,其存在前提是均田制与土地公有制。
尽管所有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土地兼并一直是历代问题之一,这种兼并意味着国家失去了实际控制。这种兼并既由特权阶级存在,又是经济发展自然结果,小农经济本身脆弱导致这一必然结局。在隋朝及唐初期,由于山东、河北地区地主经济发达,但这些地区新近依附于中央,没有进行强硬改革,所以授田只是一种形式。而关陇地区由于长期战争地主经济未能发达,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国家手中,使均田制度相对稳定维持下来。
根据《新唐书》,整个国折冲府共有566处,其中关中、陇右、河东三处加起来占四分之三以上,从而说明关陇地区是府兵主要来源。如果国以兵立,那么隋唐以府兵制立国,同时又严重依赖于关陇,那么也就不足为奇,隋朝皇帝宁愿忍受饥饿,也不会放弃关中的重要位置而轻易迁都。